下载此文档

清末民国时期福鼎民间艺术大观.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清末民国时期福鼎民间艺术大观福鼎地处福建东部与浙江接攘,乾隆四年从福宁府折四个里建福鼎县。随着人口增多,庙宇宫观增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民间的各种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迎神庙会等活动也日益增多。由于地处沿海,从地域看靠近温州,受欧越经济文化影响显著,同时茶叶、烟叶等大宗农产品大量销往苏杭地区,带回苏杭的商品及书画工艺品等,间接受到苏杭文化影响。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民间艺人群体形成,他们精于书画,在宫殿画神仙,塑菩萨,中秋画饼花,春节元霄扎花灯、龙灯、狮灯、办铁枝、扎风筝、孔明灯、制面塑、做寿匾,唱澎澎鼓、演布袋戏、木偶戏等,民间妇女刺绣、制香袋、剪窗花等。现将部分民间艺术介绍如下:一、香袋   端午节佩挂香袋,是当地的一种习俗,在香袋中装一包雄黄,可以起到避邪作用,平时佩带的香袋中装多种中药香料配成的香粉。小孩满月,外婆会送一只小老虎的香袋,祝愿小外孙健康活泼。女儿出嫁时要做石榴袋、荷花袋、人宝袋等,洞房装饰中常挂如意结、绣球。有钱人家的公子身上佩挂香袋既可避邪,又是饰品,特别是端午节,小孩个个挂香袋。姑娘们常把自己精心制作的香袋作为礼品送给姑嫂表兄妹,显示自己的手艺,也表示对亲友的祝福。寺庙佛像前帏幕及妈祖宫、三官堂、道观里都挂有香袋。   福鼎香袋制作方法主要有三种:线扎、线钩、布扎。线扎就是用各种色线通过上下左右打结成型、外面再装饰小珠、镜片等,如角粽袋、钱袋等。线钩就是用钱来钩扎打结制成香袋。运用最多的是布扎,就是用布裁成要制作的形状,内装棉花、香粉用线缝制,外面再进行刺绣、线扎、串珠、彩绘、打结、挂穗等多种手法制作出精美的香袋。近年来,艺术团体到台湾、香港、新加坡演出时把福鼎香袋作小礼品分发给当地华人华侨深受好评。   福鼎香袋特点是造形生动,色彩鲜艳,小巧玲珑。如八宝绣球:球的两边各有四瓣对称分布,每瓣上嵌有镜片、小珠,球上挂一只蝴蝶,下连一大珠和黄金穗,寓意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葫芦袋上先用绿色布扎成葫芦型,再配上两个钱,寓意“福绿双全”。免袋,两只小兔站在偏圆的球上,红色眼睛,雪白的全身,土黄的大耳朵,天真可爱。公鸡袋用大红布扎鸡身,嵌上镜片、小珠,再用三只鸡毛作尾巴,天然成趣。二、花灯   花灯品种繁多,宫灯、走马灯、荷花灯、石榴灯、孩儿灯、蝴蝶灯等,1946年抗日胜利时中小学举行提灯会,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品种达数百。最为精彩的灯要数头发线,在一定的时间小姐会拉开窗户露出身来,可惜这种工艺已失传。还有鱼灯、龙灯、马灯、狮灯、连灯、船灯等,每年农历春节、元霄等传统节日城关和各乡村都要举行丰富多彩闹花灯活动延续至今,花灯由当地民间艺人的精心扎制。福鼎沿海乡镇百姓为了祈盼来年风调雨顺,海上平安,渔讯兴旺,都要在元霄节举办一系列大型活动。沙埕的闹元霄远近闻名,从正月十三开始到十五达到高潮,各家各户做连灯,也称太平灯,意在保佑本境百姓平安,用一张木凳,两头各挂一盏灯,用人扛着行走。几千只连灯串成一条灯龙沿街等巡游,同时抬出各种供奉的神像一起巡游,在街上还进行龙灯、马灯、狮灯、鱼灯、船灯等表演,所到之处鞭炮声四响,锣鼓齐鸣,万人空巷,所有的人沉浸在欢乐和喜庆气氛之中,渔民们长期在海上风浪中磨历出来的豪情,在这时得到充分的表达。   线狮表演俗称打狮灯,又是一项精采吸引大家的民俗活动。两只线狮一红一黄,用多条线绳扎在可移动的戏架上,后面有七至

清末民国时期福鼎民间艺术大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yj15108451
  • 文件大小58 KB
  • 时间2019-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