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谣言-课件·PPT.ppt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3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谣言
谣言是一种未经证实,没有事实依据的传闻,它或者通过闲言碎语,或者通过书面形式传播。几乎所有的谣言都带有恶意的攻击性质。
谣言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也是这种过程的结果。
流言是指人们广为传播的一种没有确切依据的特定消息,它与谣言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依据,且能广为传播;它与谣言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通常不带恶意(民谣),只是无意识地传播,而后者则通常带着不良的动机。
中国《刑法》第105条第2款、第181条、第221条、第291条第1款,分别对以造谣等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交易的虚假信息、捏造并散布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虚伪事实、编造和明知编造而故意传播恐怖信息等等行为作出有罪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第1项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要承担罚款、拘留等行政责任。
就谣言在新媒体当中的发布和传播,2000年9月25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信息;200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称,对于“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煽动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利用互联网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扰乱金融秩序的虚假信息”、“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等行为,将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2005年9月25日联合发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中不得含有“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内容。
这些条款,由于缺乏具体的判断标准而显得含糊不清。例如,要进行行政处罚,必须有“扰乱公共秩序”的后果,但怎样才算“扰乱了公共秩序”,始终是相关案件中的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而且,法律将散布谣言和谎报险情、疫情、警情等相并列,并涉及“故意”这样的主观因素,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他或她并非出于“故意”而发布或者传播了一些与事实并不完全相符的信息,是不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谣言的心理基础
谣言作为一种普通的社会心理现象,其存在必定有某种心理基础。为此,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解释,这些解释大致上都将谣言看成是带有病症的个人心理状况。
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认为谣言的两个重要基础在于与谣言相关的重要性和模糊性。
精神分析大师荣格则认为谣言的传播乃是以宣泄和表示焦虑与仇恨为基础。
费斯廷格则以他著名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来解释谣言现象。他认为人们试图通过谣言来减低认知失调所产生的焦虑。
社会学家在研究谣言时比较侧重强调社会功能。
谣言作为一种社会抗议—北京大学,胡泳
谣言的定义向来众说纷纭。一位学者在1998年所作的一次文献综述显示,心理学、社会性和传播学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对于谣言的定义(Pendleton, 1998。所以,在社会科学中,谣言是一个缺乏特定定义的概念。 尽管各执一词,谣言研究者们还是对作为传播媒介的谣言存有某些共同的认识。从上世纪40年代迄今,一些代表性的定义可以总结如下: 、旨在使人相信的命题,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Knapp, 1944)。 ,意在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流传,但却缺乏可靠的证据标准(Allport & Postman,1947)。

谣言-课件·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idoc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