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台刻石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琅玡台刻石刻于二十八年,记述秦始皇“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与“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殊功。二世元年,秦二世东行郡县,于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诏书于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玡台刻石。今存原石本13行,计86字,笔画接近石鼓文,用笔即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更圆活,确为杰出的小篆代表作。残石现藏于《琅琊台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群臣请立石刻铭,传为李斯书。清光绪中叶尚存山东诸城海神祠中,后没于海中,现仅存残石一块,藏北京历史博物馆。现所传明拓本存篆书十三行,每行八字。字迹多剥蚀模糊,但仍可于此揣摩到秦篆的笔意。清杨守敬评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琅琊台刻石字迹规正,但笔致婉转玲珑,不是一味地刻板齐整。临写时应注意笔调流动起伏,防止失于僵木呆板。----《古代碑帖鉴赏》统一六国以后,曾多次巡视全·秦始皇本纪》记载,《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等七种。这些立石有政治意义,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去世,二世元年,东行郡县,李斯随从,于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招书于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玡台刻石》。属于秦篆最精品。石刻原在山东诸城东南百六十里山下,东南西三面环海,据《山左金石志》载:“乾隆间泰州官懋让知事见石裂,熔铁束之,得以不颓。”清道光中,铁束散,石碎。后毛澄知县事,筑亭覆之。光绪廿六年四月前后一次大雷雨,此石毁失。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王培裕前后两次列琅玡台搜寻,将散碎石块凑合,所幸伤损很少。后移置县署,并题识得石始末,等刻跋。解放俊移置。一九五九年移置中国历史博物馆。[1]碑刻铭文维二十六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2] 《琅玡台刻石》是秦代传世最可信的石刻之一,笔划接近《,用笔既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圆活,确实为小篆第一代表作。所以一般研究篆书、篆刻学和学习小篆的人们都十分重视这个刻石。[1]唐为“神品”。其书法特点在于:用笔圆转,结体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明赵宦光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藏奸猜于朴茂,寄权巧于端庄,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
石刻参考资料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