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经济危机的特征
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在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宣传提纲《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总体结构分作三大部分:1资本主义制度腐朽、垂死的本质没有变;;。1)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畸形发展的经济;(2)资本主义经济是靠劳动人民血汗膨胀起来的;(3)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浪费经济;(4)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是严重负债的经济;(5)当前资本主义经济是患有多种并发症的经济。(以上内容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2年第4期《宣传教育提纲写作琐谈》)■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遇到的问题,与美国的次贷危机不同,与1930年代大萧条相近。
■财富集中在1929年达到了顶峰并引起大萧条。为走出萧条进行的社会改革,重建了资本主义。
■呼声很大的减税让利,不但姗姗来迟,且目前只有区区1200亿。相反,投资刺激计划,一出手就是4万亿。一冷一热,值得深思。
我们正遭遇跟大萧条一样的坎儿
12日,美国参院未能通过拯救汽车业方案,危机或还远未见底。究竟该如何做,目前大多讨论局限于经济层面。从社会学的角度,如何看待?
孙立平:回头看,两件事很有意思:一是美国通过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其间有一个戏剧过程。9月29日多数不同意,10月3日, 多数票通过。前后有60多个议员改变立场。这种改变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政府对方案做了修改,但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否决之后,经过激烈辩论,人们对危机的认识发生了转变:这已不纯粹是一场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正在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会给美国乃至世界造成严重的经济衰退。
二是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人们普遍认为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由此揭开了美国政治史的新页。但如果对比1930年代大萧条中的总统大选,还可发现一个更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在经济危机发生时,都是共和党总统在执政,甚至大萧条之前几任总统也是共和党人;在危机开始后的大选中,又都是民主党候选人获胜。
这两个政党的社会背景不同,其所代表的利益明显不一样。共和党与社会的上层或大资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民主党则更多是以中下层为背景。奥巴马竞选的口号就是:变革,我们需要变革,我们能够实现变革!
1932年罗斯福在竞选总统的首次演讲中,就强烈指责胡佛的共和党政府,说政府专门救济大银行、大企业。他嘲笑那些“肤浅的思想家”,说他们不懂得怎样去帮助农民。他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无数人研究过1930年代大萧条。对当时的危机,你是否有新的解释?
孙立平: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由于生产过剩,这样的话人们说了无数遍。消费不足与贫富差距或当时利益失衡的关系,也确凿无疑。但很少有人注意另外一个问题:所谓产品过剩究竟是什么产品过剩?又究竟是什么东西卖不出去?
多少年来,“将牛奶倒在河里”几乎成了大萧条的一个符号。然而,这样一个符号可能会产生误导,就1930年代大萧条而
经济危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