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曰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赏析 本诗的前六句,揭示出春荣秋枯这个自然规律。这六句诗,主要写自然界植物花草的荣枯变化,以托物起兴的方法,为过度到珍惜时光作铺垫。 七、八句用深动巧妙的比喻,来揭示时光就象流水一样不会倒转,人老了就不会再年轻这一客观规律,从而突出人应珍惜宝贵时光这一中心意思。比喻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诗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最后两句则进一步指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有所发明创造,就应该从青年起努力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否则便会虚度岁月,一事无成而空自悲叹!这两句诗是古代诗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格言,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全诗看起来平淡,都是些当时年间的口头用语,但仔细体味,就会觉得意味深长,乃是在平浅的语句中寄寓着不平凡的内容,词浅意深,淡而多味。读过之后,很受启发。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赏析 诗的第一句交代野望的时间和地点,点出一个“望”字。中间四句写景。是一幅美好宁静的秋日晚归图。“树树”、“山山”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写景明句。可是,看了第七句忽然一转:“相故无相识”,原来那随愿而归的牧人和猎人并没有他认识的人,他的“欲何依的心情并没有解决;于是他就只好长声歌唱,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人,想和类似那样的贤人交朋友。 不过,现实中还没有相识的。这两句照应第二句,进一步写他彷徨无依、孤独忧郁的心情。 诗的语言朴素,写景自然,真实的写出了着上秋色、夕阳的田园风光。在景物描写上,采用了远近结合与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树树”两句是远景,“牧人”两句是近景;“树树”两句是静景,“牧人”两句是动景。远景、近景、动静、静景,在诗人笔下十分和谐。 唐·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近”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