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萧绎的文学观.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Page1-----------------------维普资讯论萧绎的文学观。袁慧兰摘要:梁元帝萧绎现存诗歌123首,他在文学理论上对传统的“文笔说”作了新的阐释,丰富了“文”中和之美”,继承了儒家的‘中‘和思想”。关键词:萧绎文学观文笔说中和之美齐梁文学承晋、宋之余绪,加之皇帝的大力提倡,呈欣审美理想有相似之处。萧绎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文笔”欣向荣之景象。《南史·文学传序》云:说与“中和美”二方面。自中原沸腾,五马南渡,缀文之士,无乏于时。降及梁一、“文笔”说朝,其流弥甚。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萧绎非常注重文学的审美追求,讲求文章的形式美和音乎俱集。0韵美,重视情感。在文学理论上对传统的“文笔说”作出了《南史·梁武帝本纪论》亦日:新的阐释。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关于兹。0“文”、“笔”的名称起源很早,汉《书·司马相如叙于此可见当时文学发展的盛况及其原因。诗文创作的兴传》中有“文艳用寡,子虚乌有”,这里的“文”指的是赋盛势必会引起对文学的继承与发展的探讨,相应地也会带来颂。《汉书·楼护传》中也有“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各种文学理论的撞击和争鸣。南《齐书·文学传论》云:之语,这里的“笔”指的是奏章。看来,早在汉代就有了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有三体。一则启心“文”和“笔”的概念。但此时“文”与“笔”的界限还很闲绎,托辞华旷,虽存巧绮,终致迂回。宜登公宴,本非准不明显。的。而竦慢阐缓,膏肓之病,典正可采,酷不入情。此体之到了南朝,人们对文学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源,出灵运而成也。次则缉事比类,非对不发,博物可嘉,“文”、“笔”的辨析被正式提出来了。宋《书·颜竣传》职成拘制。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崎岖牵引,直为偶说。中云:唯睹事例,顿失清采。此则傅成五经,应璩指事,虽不全太祖(宋文帝)问(颜)延之:“卿诸子谁有卿风?”似,可以类从。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对日:“竣得臣笔,测得臣文……”0心魄。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这里已将“文”与“笔”作对立的概念看待。这与当时也。0人们对汉语声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范晔在《狱中与这里“今之文章”就是指齐梁文学,当时文学大致出现甥侄书》中说:“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年少三类风格,第一类效法谢灵运体的,但“酷不入情”;第二中谢庄最有其分,文笔差异,文不拘韵故也。”0他首次将类数典用事,枯燥无味;第三类则雕藻浮艳,在形式上与“文”与“韵”联系在一起。永明声律论的兴起使有韵、无“宫体诗”有不少联系。与这种文学创作类别的形成相适韵成为区分“文”、“笔”的主要标准,如刘勰《文心雕应,在诗学理论上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所代表的派别:龙·总术》云:一是比较公允的中问派,以萧统为代表,提出“文质彬彬”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说,以及“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注重文辞美,同时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0注意恪守尺度,注意道德之善;二是复古派,以裴子野为代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指出:表,谨守儒家诗教理论,强调诗歌要“彰君子之志,劝善惩“文”、笔“”以有韵、无韵为分,盖始于声律论既兴恶”成“王化”之本,反对那些内容上“吟咏情性”“深心之后,滥觞于范晔、谢庄。……就永明以前而论,则文笔非主卉木,远致极风云”之作,对形式上专注“丽靡之词”而世俗所分之名,初无严界,徒以施用于世俗与否为断,而亦“随声逐影”之作大加排斥;三就是“宫体诗”派,以萧纲难于晰言,就永明以后而论,但以合声律者为文,不合声律为代表,这是齐梁时代的主导诗派。认为“立身先须谨重,者为笔。0文章且须放荡”,极力地反对濡钝”“阐缓”“浮疏”的但是到了梁代,文学语言日益骈化,即使是实用性的文京师文体,主张文章应注重抒发情志和描绘形象。章也少有单行散句者,“有韵为文,无韵为笔”的说法显然处于诸种文学理念争鸣的背景下,萧绎在文学观上既注已不再适合这种实际情况。萧绎作为当时的辞赋名家,自然重艺术形式的审美追求,与萧纲的文学思想有一致之处;同会对“文”、“笔”的这种划分标准及其局限性有所认识,时,又强调文学的“中和”之美,与萧统的“文质彬彬”的他在金《楼子·立言》中认为:-----------------------Page2-----------------------维普资讯中国古文学研完古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菁华”之作。这_文学主张与萧统“夫文典则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吾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尝欲为之,但恨未逮耳。观汝诸文,殊与意会”的观点颇为通其理者,

论萧绎的文学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镜花水月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