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的现实色彩非常浓厚,对人性、宗教、科学和政治的剖析更是淋漓尽致。是的,这部电影的重点并不是迷雾中的异形,而是面临迷雾威胁的人们,或者说,电影要讲述的正是人性和现实的迷雾。从电影的开头——剧烈的暴风雨将异常的迷雾带到小镇,雨后迷雾的静谧和人们对食物储备和房屋修整的焦躁形成了诡异的对比,一种潜在的威胁便开始在不知不觉中蔓延。紧接着,包括男主人公Norton和他儿子在内的从四面八方来镇上采购食物的人们便因爆炸声和声称被迷雾中的“thething”袭击的老人带来的惊吓而被困在超市。于是,在这特殊背景下,具备水、电、食物、生活物资的超市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型社会。而超市中形形色色的人,也随着恐怖威胁的发展逐步产生人性的分化:以男主人公Norton为代表的理智派和以Camody夫人(也就是后来被观众称为“神婆”的女人)为代表的狂热邪教派。作为人类,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中艰难跋涉,终由食肉嗜血的原始社会来到了具有法律和秩序的文明世界,我们作为一个物种(species)有生俱来的本性也得到合理的约束。而电影正是把人从文明世界抽离,放在了一个与原始社会无异、没有法律、秩序、政治和宗教的特殊环境,人性的试炼也就显得十分自然而具有爆发力。首先,神婆趁着恐怖的加剧开始宣扬疯狂的末日审判思想。超市那单薄的玻璃墙外无尽的恐怖和越来越多的人死去的事实将人们的神经紧绷,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理性思考,成了原始的、无助的物种。毕竟,人们太需要秩序了!黑人律师一角的设置也正是冲着这点。作为一名律师,他习惯证据、秩序和法律,而神婆则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这里没有法庭”。他敏锐地觉察出这个超市性质的转变,因而带着笑队伍出走以寻求可靠的、看得见的支援。电影并没有交代这支小队伍最终是否得救,但根据黑人律师的性格和Norton后来开车出逃时看见的遍地横尸的景象,可以推断他们很可能都死了。此时,从神婆口中说出的“血偿”、“地狱”、“救赎”等词语就变得极具煽动力。可以说,此时此刻,神婆是这个小型原始社会出现的第一个领袖形象,她极端的言论和表情向处在人性迷雾中的人们抛来一根根充满诱惑和希望的稻草,她的形象渐渐高大起来,像这沉浮的迷茫大海中的一块可靠的丰碑,恐惧和狂热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挤上去,却忘了,丰碑不是救命的诺亚方舟,它只是一块石头,而石头,必会沉入海底。我们知道,末日审判的思想虽然出现在《旧约》中,但它并不是基督教义的重点,更别提那些“报复”、“血偿”的思想了,基督教宣扬的是爱和忏悔,是宽恕和忍耐。因而,很明显的,神婆宣扬的所谓基督教,其实是属于她一个人的邪教,宗教这她这里已经偏离了初衷,变成了对人性的利用和驾驭。这从她的许多表现可以看出。比如,她偷偷地在厕所祈祷时说到“他们并不是坏人”,又马上改口道“他们并不全是坏人”,最后又自顾承认“是的,他们中的有些人是可以带走的……”。由此可以看出神婆所谓的救赎并不是平等而博爱的,而是透着偏见和仇恨。又比如,神婆说道“我们的神是苛刻的爱报复的神……”、“没有人敢反驳上帝的旨意”,而当理智派中的那个女人反驳她时,她马上将手中的物品重重地朝那个女人掷去。由此可见,神婆的邪教不是宽恕和忍耐的,恰恰相反,是专制和残忍的。有趣的是,神婆并不是狂热派中唯一突出的人物形象,还有一个变化发展更让人震撼的人物形象,那就是狂热的信众。信众是电影中变化最大的形象,由一开始的恐惧无助,到
迷雾影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