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与诚斋体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杨万里的《小池》,现在想起记忆犹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样一首《小池》,让我们很早就感受到杨万里诗人的诗歌了。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等职,是南宋时期思想家、诗人。韩侂胄当政时,因政见不合,隐居十五年不出,最后忧愤成疾而终。有《诚斋集》。而谈到了杨万里,就不能不提他在宋代诗坛上别树一帜,形成清新活泼,风格独具的“诚斋体”。然而,对于每一位诗人来说,他的诗所形成的风格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1162年以前,他是学江西派风格的。此后到1177年,是他诗风转变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一方面向张浚、张栻学习和切磋理学的奥旨,同时把从日常生活中体验与领会理致的见解挪移到文学创作中来。这种蔑视书本而重视日常生活的态度成为他诗风转变的契机。1178年以后,杨万里诗歌的独特风格基本形成,其《荆溪集序》自言此时“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安石)、陈(师道)、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这时“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写诗十分顺利。这种重视观察自然、从日常生活中取材的见解,对于江西诗派主张从前人那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诗论正是有力的反动。“诚斋体”的形成,要重视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获取新颖生动素材,还要求有哲理的思考,理智地观照与领悟其中所涵蕴的人生哲理,这样写成的诗,才不仅有自然与生活的盎然生机,而且富于理趣。杨万里善于继承前人,善于创新,因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严羽《沧浪诗话》称之为“杨诚斋体”。“诚斋体”的特点:一是善于敏感地发现与迅速地捕捉在自然万物与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常人所不能发现或容易忽略的富于情趣与美感的景象;二是注意在这些景象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验,使之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三在语言方面以自然流畅、风趣活泼为基本特征。杨万里的诗较少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但这类诗虽为数不多,其中也有些是写得比较好的。“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因为旱灾,秋收无望,农民早已料到饥饿难免,却偏偏碰上闰年(当年闰十一月),平白多出一个月挨饿的日子。从总体上说,机智活泼、风趣自然是杨万里诗的显著长处,但他的诗同时也很少表现尖锐的、深重的人生感受,因此大多取材细琐,缺乏雄大的气魄。谈到诚斋体的特色,就得数“活法”最为突出。在南宋时期,“活”的主张与实践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新方向,而这也是“诚斋体”的显著特色。“诚斋体“表现形式上的俗化倾向,亦“活法”之一方面,它是对诗坛凝固、僵化风气的矫枉。关于什么是“活法”,其诗论倡导者吕本中是这样解释的:学诗当时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者……“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杨万里的“活法”作诗重视机智的语言选择,在句法结构上也不拘一格,变化万端;同时,又特别强调到大自然中去获取灵感天机,强调胸襟的透脱无碍和思维的活泼自在。在杨万里的诗中,“活”是一种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不只是体现在观物见性、构思表达以及择字炼句等层面,而且贯彻于心灵体验、思维方式和捕捉瞬间感受的全过程。杨万里特别倾心于体悟大自然中生
诚斋体与杨万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