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PTA途径探索-教师教育论文家校合作的PTA途径探索 文/侯金燕2011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普遍建立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90%的城市社区和80%的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2012年,由全国妇联、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正式印发。近年来,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部门已共同颁布实施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家庭教育工作已进入社会事业发展大局。家庭和学校在共同育人过程中,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理念和方法却各有侧重,再加上信息沟通不畅,往往会产生矛盾。家校间如何有效地沟通解决这些矛盾呢?家校合作的现实意义美国学者兰根布伦纳和素恩伯格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家长角色分为三类:。有关研究发现,当家长的这种角色参与学校教育时,他们能成为其孩子有效的家庭教育者,家长的自信心以及家长对其孩子和自身的教育期望都能随着参与有所提高。,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家长可作为班主任的辅助人员帮助教育学生,可就某门学科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可就自身经历给学生做非正式报告等。。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过程,即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们关于家校沟通合作的问题也给出了各自的见解: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当然,家校冲突大多是由一方不尊重孩子引起的。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真正树立尊重儿童的理念,并切实落实到教育行动之中。孩子一生下来就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打骂孩子、溺爱孩子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都是不科学的教育行为。如果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真正树立了尊重儿童的理念,家校冲突就不会出现,有的只会是强大的教育合力。”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现在,很多家长是‘70后’、‘80后’,未来会有‘90后’,家长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大,希望孩子成龙成凤而又得不到满足,家校出现矛盾是必然的。我觉得家长自己也要改变,如果觉得自己的教育理念比较新,可以用一些善意的方式,去帮助具体的学校和教师。”家长会或家长委员会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普遍采取的家校合作方式,但这种方式往往是学校的单向组织和号召,家长方面缺少积极主动性去双向交流。家长会上,多是老师向家长通知学生最近的考试成绩等学习情况,希望家长多督促学生学习,很少就学生的性格品德方面有所交流。在家长会的整个过程中,家长也一般是坐在讲台下,被动地听而没有发言的机会。更有甚者,学校只把家长联系作为处理偶发事件的手段,老师与家长见面沟通时所谈的就是学生在家里犯了错,要求家长带回家好好管教。长此以往,就给学生和家长一种印象,只要是老师家访或是叫家长去学校,就一定是学生在学校里成绩不好或是打架闹事了。结果使许多在心理上与学校和老师产生了障碍和隔阂。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本领,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品德的人。学校教育虽然严格按照国家的教育要求办学,但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不断优化的一种动力,因此,调动家长及社会成员改善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
家校合作的PTA途径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