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申报表一、课题名称及主要参加者的基本情况课题名称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 课题博客网址(新浪博客)http://blog./u/3760589345 课题主持人姓名杨玉娟 出生年月1974年12月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单位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课题类别□ — 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 — 综合实践活动√ — 语文教育□ — 数学教育□ — 英语教育□ — 科学教育□ —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 小学教学评价改革□ — 小学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 小学教育技术教学应用与资源建设二、课题设计论证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课题研究的背景古今中外的学者和专家对课题中涉及的课前预习的探讨和研究早已有之。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能使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是假设式的,应尽可能让学生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之成为科学知识的发现者”。著名学者朱自清以为,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有五件事要做,第一件就是令学生报告预习的结果。1982年我国常州师范学校的邱学华老师提出了“尝试教学法”理论,其基本的特点可归纳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即教师先“忍住”不讲,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相互讨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试一试,初步解决问题,找到问题所在,最后教师再做有针对性的讲解。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主动读文,进行预习,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提出了《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即预习。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注意集中,容易将不懂问题搞懂。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预习,叶圣陶先生说过:“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
小课题研究申报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