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文论
吴承笃
chengdu217@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与现实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
三、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状况与发展思路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转变期(1844年以前)
2、确立期(1844—1857)
3、成熟期(1857—1872)
4、总结期(1872—1895)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的创立
1、《巴黎手稿》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诞生
2、《神圣家族》
文艺与真实的人性
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文艺学变革的理论基础问题
4、《德意志意识形态》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确立
(一)《巴黎手稿》: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诞生
1、《手稿》中的人本思想
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既是特殊的、现实的单个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总体。
个人活动是在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人在多大程度上是特殊的个人,他便在多大程度上是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体。
2、审美和艺术—人的自由生命的表现
人的活动具有谋生和乐生的功能,是“自由自觉活动”的直接结果。
艺术是人的自由生命的确证。
一切人类文化都是人类对象化活动的结果,都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确证。
3、劳动与美的创造
所谓劳动的对象化,是指人从自身的需要出发,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改变自然的自在形态,在对象上实现自己的目的。
“内在尺度”体现了人类对象化活动中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体现了活动过程中自律和他律的统一。
对象化与美感
审美感觉是人类在其诞生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主体的人化与客体的人化是同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人的对象化活动即劳动实现的。
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
在存在异化的情况下,劳动的实现都表现为劳动者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劳动者被对象所奴役。
这种劳动不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活动。
4、艺术审美与人的解放
席勒曾希望通过审美教育实现人的解放。
人类艺术和审美的解放是同人的感觉的解放密切联系的。
感觉的解放:人的感觉重获人的丰富性;对象重新成为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马列文论-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