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出版《德法年鉴》的书信-新闻学马克思关于出版《德法年鉴》的书信 陈力丹马克思经历了1842-1843年《莱茵报》的工作之后,于1844年筹划出版他参与的第一家期刊——《德法年鉴》。保留下来的马克思关于办刊宗旨的书信,展现了他最早的关于社会主义理论期刊的办刊思想,即把期刊建立在研究问题、面向社会追寻真理的基础上,而非精英教诲芸芸众生的老套路。这家计划中的期刊由马克思和德国出版家阿尔诺德·卢格(ArnoldRuge,1802-1880)共同主编,定名《德法年鉴》。这是一家在巴黎出版的德文月刊。卢格向出版杂志的苏黎世文学社投入6000塔勒股金。由于卢格到巴黎后不久生病,杂志的具体工作主要是马克思做的。卢格先后在哈雷大学、耶拿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学习哲学,1926年因倡导学生加入进步组织“自由德意志”,主要研究黑格尔哲学。1837年在迫害黑格尔左派的运动中被赶出大学讲坛,此后转入出版和政论活动。同年创办《哈雷年鉴》,以后改名为《德国年鉴》(日刊),成了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宣传中心。1842年起,他与青年马克思的书信交往较多。1843年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报》和卢格主编的《德国年鉴》先后被查封,于是卢格和马克思酝酿到法国巴黎创办一个新的杂志《德法年鉴》。为创办这份杂志,马克思与他有多次通信讨论。《德法年鉴》1-2期合刊号上刊登了8封书信(作者分别为马克思、卢格、米哈伊尔·巴枯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马克思写的信有3封,均是与卢格讨论德国形势和杂志方针的,以《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为题,收人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卷407页-418页,以及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47卷57-63页,共约8000字。本文引用的是1956版的译文页码。这3封信的第一封,写于1843年3月,当时他在荷兰旅行的船上,荷兰是马克思母亲的家乡。第二封信写于1843年5月,当时马克思回到了《莱茵报》曾经的出版地科隆。第三封信写于1843年9月,当时马克思在德国小城市克罗茨纳赫,他与燕妮在这里度蜜月。这些信主要谈到了三个问题:(一)德国的基本形势。马克思认为,德国国内的矛盾已经表明,德国处于革命的前夜。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一威廉四世1840年实行假自由主义政策,由于他无意改变原有的专制体制,因而造成了一场很尖锐的社会冲突。表面上自由的政策使许多人敢于要求代议制和出版自由,而这些要求一旦危及到王位时,国王又要求恢复旧秩序。“结果它向全世界清清楚楚地证明: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兽的关系只能靠兽性来维持。”(414页)当然,还有许多庸人认识不到危机的形势,马克思说:“满载傻瓜的船只或许会有一段时间顺流而行,但是它是向着不可幸免的命运驶去,这是因为这些傻瓜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一点。这命运就是即将来临的革命。”(408页)他的言外之意是:我们负担着指出问题和方向的责任。(二)如何看待德国的形势。由于普鲁士国王镇压了1840年兴起的德国民主运动,德国存在着一种悲观的情绪。马克思认为,这恰恰给予了人们思考的机会,“受难的人在思考,在思考的人又横遭压迫,这些人的存在是必然会使那饱食终日,醉生梦死的庸俗动物世界坐卧不安的。”(414页)他乐观地说:“让死人去埋葬和痛哭自己的尸体吧
马克思关于出版《德法年鉴》的书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