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我在听了纪老师的几次评课与讲座以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学设计过于细密,一堂课有哪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有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提问,甚至连学生该用怎样的句式都预先替学生设计好了,简直称得上是天衣无缝。在教学流程中,执行得又过于死板。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偏教路,教师就急急地点拨引导,极少有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也没有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于是课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但是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和灵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给学生预留创新的时空,正如有位名人所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气氛,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一、消减浅表性的教学环节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解题,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正音、正字、解词,然后划分段落,分析课文,概括中心。其实这样面面俱到、环环不漏的教学中,肯定有一些内容是老生常谈,缺乏新鲜感,学生听来有耳无心,也不必怎么动脑筋,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主动创新的时空。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突出教学主线,科学地简化教学环节,特别是要削减那些浅表性的活动,改变教学中的刻板呆滞状态,促进学生思维的运动。只有流动的思维,才能激发出创造的火花。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白杨》一课时,就根据课文借物喻人的特点,着重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联系生长环境,了解白杨外形特点;二是紧扣关键词句,理解白杨品质特点;三是激发学生想象,领会建设者的崇高精神。整体设计教程简洁,主线突出。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思考、质疑、解难,不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得到落实,而且学生学得主动,对大戈壁恶劣环境的想象,对白杨品质的理解,对建设者精神的认识,都有了许多创造性的内容。课堂上,学生如果懂了,他的思维就要向纵深展开,而教师如果还是喋喋不休地讲,等于拉住他的思想不让往高处走、深处流,学生的创新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支撑和发展的机会。二、适当延长提问的解答距心理学上的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深浅把问题分为四个等级。一是微解答距,学生看书即可回答。如一位教学专家曾举《少年闰土》为例来说明:教学《少年闰土》一文,问学生:“闰土的外貌怎样?”书上有“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等内容,学生回答不必动脑筋。二是短解答距,答题与课文内容有些变化,不是照本宣科回答问题。如问:“从闰土的外貌看,他是怎样一个人?”学生需要通过理解概括才能得出他是一个健康的农村孩子的结论。三是长解答距,它需要综合有关知识来解题。如问学生:“‘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学生需要通过对“我”和闰土的生活及周围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才能认识到“我”对自己所处地位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四是新解答距,要求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答,答案有一定的创造性,有较高的难度。如要求学生根据“我”的身份,对照闰土的外貌,想象“我”有怎样的外貌。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智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又一个微解答距、短解
给学生预留创新空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