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传染病教研室一、概述(Definition)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亦称日本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虫传播,主要分布在亚洲,多在夏秋季流行。临床特点: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可留有后遗症。二、病原学(Etiology),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可在鸡胚、猴肾及Hela等细胞中生长。,直径15~22nm(40~50nm),核心为核心蛋白和单股正链RNA,被外膜包裹。二、病原学,在病毒表面具有血凝素活性刺突(由糖蛋白组成),能凝集雏鸡、鸽、鹅红细胞。二、病原学,不耐热,56℃30min可灭活,对各种常用消毒剂都很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二、病原学。人与动物感染病毒后,不论发病或隐性感染,血中均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之用。三、流行病学(Epidemiology)(一)传染源:乙脑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动物(包括家畜和家禽)是本病的传染源。但人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短,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人不是主要传染源。感染的动物,特别是猪,为本病主要传染源。在人群流行前,检查猪的感染率,就可预测当年本病的流行强度。三、流行病学(二)传播途径: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国内传播的蚊种有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而以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蚊感染后并不发病,但可带毒越冬或经卵传代,可成为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造成蚊→动物→蚊的不断循环。三、流行病学(三)人群易感性:人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病人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300~2000。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故患病者大多为10岁以下儿童,尤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近年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故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增高。
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