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文-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梁万先引言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美的观念、美的能力是个体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体现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言教学、文学作品的欣赏与阅读等环节,有助于学生内在深层次美的素质形成。教材的美育效果首先取决于教育中的美育意识、方法与能力,尤为重要的是教师的美育意识[1]。为此,我认为对语文教师进行美育培养尤为重要。一、语文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其完整系统的构成因素。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为了追求上课的速度,挤出学生充足的时间,为了“应试”的需要而忽视美育教育。对于美育因素的忽视,必然会破坏语文教学质量内在矛盾诸因素的平衡,进而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美育,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语文美育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教育者常说:“现在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我国的语言如此丰富、如此优美、语句表情达意那么完善、学生怎么还不喜欢呢?再想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应试,学生的学是苦学、苦读、苦背,所以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如果教师从语文美育中找到一个拨动学生心弦的窍门,他会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情”的世界,这种情感的出发是兴趣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若能不失时机的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就可以通过物我融汇,通过移情和认同,使审美主题与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艺术形象产生共鸣。一旦语文教学纳入了美育的轨道,师生的审美心理就会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教师教学的兴趣就会不断增长,这样语文教学的质量必将得到迅速提高。(二)语文美育会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发展德育、智育和美育,它们具有相关性和同步性,语文美育通过情感熏陶,使学生养成优良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优秀作品揭示生活的本质,体现一定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它们能帮助学生形成较为高尚、恒定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品质。美育对德育和智育和促进,可以造就健全的个性,可以使青少年成为和谐发展的人。1、以美引善。美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育主要是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解决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体现“善”的要求。 一个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首先应该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 情操。道德教育,主要是使人对善恶原则界限加深理解。它偏重于说理,并要求人们以一系列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教育,使人乐善好为[2]。例如:通过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学生就能学习到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2、以美引真。智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提高学生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能力,解决“真”的问题。不管是社会学科还是自然学科,都具有各自内在的科学体系,科学就是美。人们可以通过对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在愉悦精神的同时,获得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 而语文中的“美”不胜枚举,例如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甚至是传统对联也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如“谁家犬子敢欺虎,安知鱼儿不成龙?”;“千年古木当衣架,万里长江作浴盆”;“眼珠

论文-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ris028
  • 文件大小42 KB
  • 时间2019-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