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藻煤电公司打通一矿关于紧急避险系统试点建设经验总结按照重庆煤矿安全监察局、重庆市煤炭工业管理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实施意见(渝煤监技装【2010】325号),松藻煤电公司打通一矿2010年底前完成紧急救生舱和固定式避难硐室的试点建设,松藻煤电公司和打通一矿领导高度重视,矿成立了紧急避险系统试点建设领导小组、设计小组和施工小组,并与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一起,于2010年12月按期完成了紧急避险系统救生舱和固定避难硐室的验点建设工作。2012年2月23日,通过了由重庆煤监局、市煤管局组织的专家组对救生舱和固定式避难硐室验收,现将打通一矿紧急避险系统试点建设情况总结如下:一、加强组织领导,;高明副组长:黄家伟、黄德辉、李跃波、文健成员:石思军、熊天君、刘庆、华西、蒲云书、:黄德辉成员:郑发彬、陶俊、田宇澄、邹以富、:文健成员:郑发彬、陈颖胜、陈朝鲜、胡应中、张强、赵启超、雍开锋、陈天伟。二、,打通一矿设计小组完成了紧急避险系统试点建设的初步设计方案。,经松藻煤电公司领导和矿领导小组以及设计小组多次研究设计方案,确定移动救生舱硐室和固定避难硐室的建设地点选择在打通一矿的主要生产采区—西区,在西区7号轨道巷建设采掘工作面移动救生舱硐室,在西区+280轨道石门建设采区固定避难硐室。,完成移动救生舱硐室和固定避难硐室的施工设计。三、建设概况(一)移动救生舱硐室⑴移动救生舱硐室设置在西区7号层轨道巷,距离最近的掘进碛头340m,最远的掘进碛头880m。⑵地面位置:对应地面青岗圆附近,对应地面标高约+770m,地表至移动救生舱硐室硐室的垂深约为420m。⑶该硐室长度13m,BYG—28×29半圆拱断面,采用φ20×2000(mm)无纵筋螺纹钢锚网联合喷支护,喷射砼强度为C20。⑷装修:为缓解受困人员的心理压力,对移动救生舱硐室采用温馨的不燃性材料进行装修,装修后硐室断面为:BYG—25×24。⑸对进入移动救生舱的供风支管、供水支管、各缆线进行埋设保护。⑹移动救生舱硐室安设有视屏系统和人员定位管理系统。(1)移动救生舱功能配置①移动救生舱为重庆煤科院设计生产的JYZA-96/12A,,,。救生舱体由三个区组成,分别为缓冲区、避难区和辅助设施区。整个救生舱抗爆炸冲击为2MPa。②JYZA-96/12A型救生舱满足12人,额定生存时间96h。③供风系统:舱内配有氧气瓶40L/15MPa,氧气浓度19-23%,满足96小时生存需要;外部为压风供氧,救生舱采用防爆空调排除废气,压缩氧自救器供氧逃生。④排污系统:吸便器。⑤舱内照明:LED一体式矿灯。⑥动力保障系统:外部电源,外部动力电源,660V。内部备用电源:电源箱,当外部电源被破坏时,自动切换电源。满足96小时的需求。⑦生存系统:压缩饼干,矿泉水。(2)移动救生舱安装①移动救生舱于2010年12月5日到矿,2010年12月13日在重庆煤科院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安装。②各管缆线在施工硐室时进行预埋。③移动救生舱运输:移动救生舱分解为7段,大平板车装车,从金鸡岩副斜井按顺序入井,运输至西区7号轨道巷移动救生舱硐室内进行组装;移动救生舱内的各装备采用矿车装车运输,待移动救生舱组装后,按照顺序入舱。(二)+280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1.+280固定式避难硐室概况⑴井下位置:打通一矿西区固定避难硐室设置在西区+280轨道石门。⑵+280固定避难硐室顶板为茅口灰岩,顶板完整,稳定,无地质构造,无淋水。⑶地面位置:煤电公司供应处附近,+280固定避难硐室对应的地表距离打通公路约56m,地面高程约+780m,+。即:地表至+280固定避难硐室的垂深约为502m。⑷硐室规格:固定避难硐室的断面为SXG—55×33,硐室长度21m,,,。⑸装修:为缓解受困人员的心理压力,对+280固定避难硐室采用温馨色彩且为不燃性材料进行装修。装修后硐室断面为:YHG—×,(标准规定不低于2m),净宽5m,。。(1)供氧方式:压风供氧,供风管路与矿井的压风管路连接;主管为φ100mm的钢管,硐室内敷设φ50mm的支管三趟。硐室内安设ZYJ(A)型压风自救器18组(每组供6人使用),.。同时硐室内配备120台45min的压缩氧自救器。(2)生存功能:硐室内配备压缩饼干240kg,饮用水400瓶。(3)供电
松藻煤电公司打通一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