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工业主导产业规划(征求意见稿)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进各县(市)区合理构建产业结构、明确主攻方向,实现错位发展、转型发展、一体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二、发展现状(一)产业发展情况全市工业产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末的1174亿元、“十二五”末的270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十一五”%提高到“十二五”%,工业在全市经济占比逐年提高。2015年,全市37个工业行业,产值同比上升的有26个,下降的有11个,石油加工业、纺织服装、,%。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完成产值543亿元,%,装备制造产业完成产值536亿元,%。“十二五”末,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表1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表亿元,%--(二)各县(市)区发展情况截止201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84户,,%,(见表3)。表22015年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发展情况表单位:户、亿元、%、存在问题(一)工业企业规模偏小。工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落后,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作支撑,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之间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产业协同发展程度低,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二)工业结构层次较低。我市工业增长主要依赖外延投入扩张,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以粗放型为主,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发展后劲不足。工业产品多为原料、配件、零部件等,以中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缺乏带动产业升级的名优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缺乏整机生产能力。产业结构体系薄弱,支柱产业单一,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工业生产缺乏新的增长点。(三)县(市)区主要产业趋同。部分县(市)区主要产业趋同,错位发展尚未形成,工业布局不尽合理。各地在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产品方面力度不足、方向不明确,区域间的经济互补性不足,削弱了县(市)区的工业经济内在联系。同时,市域工业带动力不足,对县域工业缺乏足够的聚合力。主要产业趋同加剧了我市区域内企业竞争,不利于区域资源共享,影响产业集聚和集约化发展。(四)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经营理念落后。我市工业企业大多为中小微企业,私营企业主知识层次偏低,一些企业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状态,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普遍安于现状。在经营理念、创新意识和接受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上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管理决策水平低,对先进的管理方式和信息技术了解应用较少。四、县(市)区工业主导产业定位县(市)区工业主导产业定位应当侧重于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县(市)区与县(市)区之间、县(市)区与全市之间产业定位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关系。要从发展现状出发,在各地现有产业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定位。要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各县(市)区的产业定位尽量少交叉、少重叠,主导产业应不多于3个。要尊重市场的选择,也要有全局观,把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与政府积极有效引导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在积极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兼顾其他非主导产业发展。(一)桐城市现状:,%。已形成包装印刷、机械制造2个百亿产值行业和纺织服装、农副食品加工、建材等主要产业。产业
各区工业主导产业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