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圣诞节休战篇一:假如没有希特勒会爆发二战吗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会不会爆发?1939年4月1日,全世界的报纸都登载出下述新闻:英国首相张伯伦正在改变其绥靖政策和孤立政策,并以维持欧洲和平的目的,向波兰提出保证,确保波兰对抗任何来自德国的威胁,但是9月1日,希特勒就已经越过波兰国界前进。两天之后,经要求德国撤兵无效后,英法对德宣战,欧洲大战拉开序幕——而且最终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有61个国家和地区直接参战,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战火遍及欧、亚、非、美、大洋洲;战线遍布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约9000万人直接死于战火,平均每天死亡五万余人,全世界的损失合计为4万亿美金,战后经济凋零,大量的房屋、工厂、农场遭到破坏??在尚未分析战争的起因之前,对于战争的后果是值得加以分析的,在认清战争所带来的后果之后,就使我们对于战争是怎么产生的问题作更多较现实的分析。就纽伦堡战犯审判的目的而言,只要假定战争的爆发以及其一切的发展纯粹是由于希特勒的侵略,也许就够了,但这却是一种太简单、太肤浅的解释。造成了如此巨大后果的、严重的全球大战,把原因全部归咎于个别领导人,是无法令人苟同的。战争不仅是战场上的搏杀,也不仅只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所以我们说二战爆发的原因并不是希特勒的主要因素,因为个人不可能缔造历史,历史也不会因个人而改变。即使没有希特勒,帝衡的规律支配,原有的均势一旦打破,战争叫不可避免。因此我们跳出希特勒与二战的关系来分析:从古至今,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解决利益冲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战争,那么利益冲突与二战有无关系?其实一提到由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战争,大部分的人都会瞬间联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由西方大国的利益冲突而引发的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非正义的战争。战争以协约国一方的胜利而告终,召开的“巴黎和会”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制定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损失了13%的领土,12%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及德属新几内亚),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并且要求德国承认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奥地利、卢森堡等国的独立,东普鲁士、但泽、萨尔地区以及西里西亚被协约国占领,制造莱茵非军事区,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进攻性、重型武器,取消德军总参谋部的设置,不得拥有海军、空军、不得进出口武器,出口商品加收26%的关税,不得研制化学武器,限制受军事训练的人数,规定德民犯罪;前德皇威廉二世被审判为战争首犯,根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计算决定,,且以黄金支付,即1320亿金马克(希特勒上台后拒绝赔偿所有债务,一般认为,这比沉重的赔偿给德国经济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并间接导致了纳粹党在德国的崛起)。德国被迫屈辱求和,消息传回德国后,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国国内蔓延,德国人民在心理上完全无法接受,其实一战之后的德国经济非常羸弱,只支付了条约规定的赔偿额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这一小部分也给德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并导致了近1/3的通货膨胀。条约规定德国以矿产资源和工业设备赔偿、未能以现金支付的部分更激起了德国民众的不满,例如1919年德国总参谋部在形式上被解散,但其核心仍以“部队局”的形式存在和运作,并依据一战的经验继续完善德军的军事学说,组织训练。1922年4月16日魏玛共和国同苏俄政府签订了《拉帕洛条约》,双方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的要求,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在双方于29日签署的秘密附件中规定德国可在俄国训练部队,试验《凡尔赛条约》中禁止的坦克和飞机等武器。虽然一般认为一战西线战事绝大部分发生在法国,法国因此遭受重大损失,但法国的要求仍过分激进,对德国过分苛刻,而且条约是胜利者强加于失败者的和平,是对德国的一种羞辱,因而德国国内爆发多次起义,布尔什维克主义泛滥在德国边境,包括希特勒在内的大多数狂热民族主义分子开始活动,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这无异于压垮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以现代的战略经济角度考虑问题,《凡尔赛条约》在德国人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随后在纳粹党的培育下生根发芽,这也是希特勒一上台就开始明目张胆的践踏条约却赢得国内民众一致的喝彩的原因。史学家丹·洛林说:“《凡尔赛条约》的连锁反应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而是二十年的休战。”事实上,从1919年《凡尔赛合约》的签订,到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引发二战,恰好是二十年,无疑是对“巴黎和会”的最大讽刺
二战圣诞节休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