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黄鹤楼》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黄鹤楼》教学设计与反思.doc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教学基本信息题目黄鹤楼(崔颢诗)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上)教材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附录中古诗《黄鹤楼》个人信息设计者姓名单位樊雄文江西省铜鼓县第二中学1、教材分析《黄鹤楼》是一首七言律诗,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诗中饱含的丰富思想、诗歌的格律与用典,对于引导学生欣赏诗歌,都有帮助。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学习经验,在诗歌内容上理解困难不大。教师要联系有关史实,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用典,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悟。(含重、难点)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重点)2、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难点)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讲述故事,导入新课讲述李白为崔颢的《黄鹤楼》而敛手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简介黄鹤楼。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指导学生读出诗歌节奏,并初知大意与感情。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介绍黄鹤楼名来历的神奇传说,逐句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愁”。四、配乐诵读,拓展升华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并反复诵读。教师出示李白仿作《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两诗,使学生体会崔颢诗的影响。理解祢衡的典故,以及祢衡、崔颢与李白三人的相似性格与遭遇。五、总结谈话,(含师生对话设计)1、师:(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学生读。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助兴。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去。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就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师: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师: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师: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2、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中的情景。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3、师: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

《黄鹤楼》教学设计与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l201702
  • 文件大小47 KB
  • 时间2019-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