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嚼槟榔到东南亚文化转载自胖哥槟榔东南亚有一段长久的历史,东南亚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嚼槟榔习惯,早从二千年前就有嚼槟榔这项传统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它与东南亚各地域的文化有十分紧密的连结,从语言上、器物上、史籍中都可以找出一些端倪;如:生活口语、神话传说。在西方人的眼中嚼槟榔是一项不雅的行为,由于这样的成见,它背后深深扎在传统文化里的根往往被忽视。其实,这项传统是十分丰富古老的,即使在日趋全球化、传统价值屈于西方主流文化的今日,它深入各个文化面向里的根仍是不可否认且值得回头仔细看看重拾的。槟榔的属名Arecae由马来西亚土名拉丁化而来,其种名catechu则是马来语的“一种从植物中提炼出来的液汁”之意,可见槟榔可以用来做为天然染料。除了中国南部之外,印度、锡兰、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嚼食槟榔的风俗,至少沿续两千多年,是平民与贵族共有的嗜好。槟榔见诸于文献上,可追溯一千年前的南北朝时代。李后主的《一斛珠》:“晚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里残殷色可,杯深被香醪涴。锈床斜娇无那,烂嚼红葺,笑向檀郎唾。”词中的“红葺”即为槟榔。本文首先阐述了槟榔的由来及其盛行原因。接着略述了一下它的药用和主要功效,最后在此基础上浅显探讨了槟榔所体现出的东南亚传统文化,槟榔在东南亚文化重的地位和影响等,不胜浅薄。一、槟榔的由来及其在东南亚地区的盛行据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一卷“槟榔槟榔别录中品〔校正〕自木部移入此。释名:宾门李当之药对仁频音宾。洗瘴丹〔时珍曰〕宾与郎皆贵客之称。稽含南方草木状言:交广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则槟榔名义,盖取于此。雷斅炮炙论谓尖者为槟,圆者为榔,亦似强说。又颜师古注上林赋云:仁频即槟榔也。〔诜日〕闽中呼为橄榄子,槟榔子。”槟榔树是棕榈科热带植物,果实为椭圆形,可以食用,又是药材。槟榔的果实有红、白两种,红的小而软,白的大而硬,须切成小块嚼。槟榔的口感通常是先苦后甜,还可使人略生醉意,刺激提神、槟榔汁液呈红色,长期嚼食,牙齿可被染成黑色,而有的民族也自以“黑齿”为美。本草纲目还有关于其气味的记载,曰:“【气味】苦、辛,温,涩,无毒。〔甄权曰〕味甘,大寒。〔大明曰〕味涩。〔弘景曰〕交州者味甘,广州者味涩。〔珣曰〕白者味甘,赤者味苦。〔元素曰〕味辛而苦,纯阳也。无毒。〔诜曰〕多食亦发热。”中药大字典中也有关于槟榔的记载:槟榔,,高10~18米,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叶在顶端丛生;羽状复叶,~2米,光滑,叶轴3棱形,小叶披针状线形或线形,长30~70厘米,~6厘米,基部较狭,先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叶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花萼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雄蕊6,花丝短小,花药基着,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柄,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花萼3,长圆状卵形,长12~15毫米。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厘米,花萼和花辩宿存,熟时红色。每年二次开花,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2月。分布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以海南为多。本植物的雄花蕾(槟榔花)、未
从嚼槟榔到东南亚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