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分享,学会分享作者:马艳琴工作单位:镇江市朝阳楼幼儿园摘要:我国现今学龄前儿童的分享行为有所欠缺,幼儿独占玩具、食物等现象十分普遍。一项调查表明,在25个幼儿中,见到自己喜爱的玩具就要拿到手,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拿到玩具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7%;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我国现今学龄前儿童欠缺分享行为,而恰恰这些表现强烈独占倾向行为的幼儿,大多数性格孤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行为比较突出,他们缺乏甚至不会与同伴交流或相处。[1]而新《纲要》中则明确要求把“让孩子学会分享”列入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中。因此当前以培养幼儿分享行为为目标的教育势在必得。关键词:分享、自私、交流、合作一、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所谓分享,就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分享是幼儿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在幼儿园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幼儿自己揽着一筐玩具,任凭同桌小朋友喊着和他抢或向老师报告,也不愿把玩具让给其他小朋友玩;有的幼儿为了争一件玩具而吵架甚至打架;还有的幼儿因没有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大哭起来,老师怎样哄都无济于事,除非自己想要的玩具拿到手才会止住……一次在操场上玩体育游戏的时候,我给点点班小朋友每人发了一个纸球,但是发到最后才发现纸球少了1个,排在队伍后面的周昱晗小朋友没有纸球了。于是我就问:“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和周昱晗一起玩?”可是没有一个小朋友愿意把纸球和别人分享来游戏。因此我只有临时调整游戏活动的玩法———由单人抛接纸球变为两俩对抛互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其实幼儿的这些行为都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现在的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做任何事情都是以他们为中心,从而纵使他们养成了什么都要以自己为中心的不良心态,认为父母乃至别人对他(她)的付出都应该的,慢慢的他们也就不知道去关心别人,当然也就体会不到与人分享的快乐了,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和谐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幼儿的分享即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也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手段。分享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当他主动与别人分享本属于自己独有的一份东西时,当他能主动提出对双方有利的建议,并付诸行动时,常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从而为进一步交往打下基础。[2]那些只想着自己快乐,而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是很难与人相处的。没有人会喜欢与只关心自己的人交朋友,他们也会因此得不到同伴和群体的认可,也就无法拥有美满的家庭生活。所以为了使幼儿在将来能拥有美满的家庭生活,从小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是十分必要的。二、,我就把水果放在餐车上,让孩子们自己拿(以往这个环节都有保育员来分发)。在观察中发现,幼儿上前均表现出一种现象:几乎前来拿水果的小朋友都是围着餐车,低着头看着、比对着、半天后或在老师的催促下才犹豫着取走餐盘中的水果,等到最后几位幼儿吃完饭去拿时盘中只剩下几块相对小的水果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
懂得分享,学会分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