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言
写作目的和意义
自2005 年茶叶贸易的配额制度取消以来,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茶叶出口的长期存在的主要障碍。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对LJ公司茶叶出口的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以及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并提出一些措施,以次来避免技术性贸易壁垒对LJ公司茶叶出口的影响,促进公司的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希望能为相关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积极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我国茶叶的出口,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本文的写作有以下意义:从理论角度看,本文借鉴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的有关知识,结合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展开对LJ公司出口贸易的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发展适合我国企业贸易出口的政策即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从实践角度看:本文主要是针对我国企业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制约的现状,对LJ公司出口贸易特点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一些积极应对政策,对我国企业出口贸易提供现实指导。
相关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的一些研究中开始涉及TBT,例如罗伯特·鲍德温(1970) 认为,“技术与管理法规,通常与健康、安全或其他一些重要的公共利益有关,经常成为不必要的贸易障碍,不反映国家间在安全或健康目标上分歧的差别构成对贸易不必要的扭曲,应当被消除”[1]。但是作者仅对TBT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一种形式作了简单描述,并未做出深入的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乌拉圭回合对TBT的高度重视,西方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开始大量出现。早期的研究较多集中在有关概念介绍以及技术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艾伦·塞克斯(1995年),研究成果较多为以后的研究所引述
[2]。塞克斯对有关TBT政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国际标准的多边合作、GATT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标准协调活动以及欧盟内部的TBT问题等。一些学者从经济理论角度对TBT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例如,罗纳尔多·费舍和裴贝罗·塞拉的“标准与保护”(2000年)研究了标准的贸易保护效果,结论是政府制定的最小标准郎使表面非歧视,也是贸易保护的[3]。
对于发展中国家在TBT方面的问题,一些学者也作了专门研究。例如,威尔逊(1999年)则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WTO有关协议的执行及其在出口方面受到的影响,结论是需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制度建设与技术上的援助[4]。谢丽·斯蒂芬森(Sherry Stephenson) (1997年〕从政策与制度层面对发展中国家有大标准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其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选择是采纳现有的国际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国际标准化指导原则”,如果尚无国际标准,那么发展中国家的最住选择是“采纳它们主要贸易伙伴市场上使用的标准,而不是制定它们白己的本地标准”,这一结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员有十分里要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有不少学者对贸易技术壁垒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叶柏林(2002)是国内较早研究贸易技术壁垒的学者,著有《技术引进与进出口贸易的标准化》、《贸易技术壁垒与商品进出》等有关技术壁垒的著作,详尽论述了贸易技术壁垒的概念、特点及我国的应对思路等有关问题[5]。夏友富(2001)对贸易技术壁垒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对贸易技术壁垒的框架体系、贸易技术壁垒与贸易发展、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技术壁垒状况、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等问题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6]。冯宗宪、柯大纲(2001)对TBT的含义、性质、表现形式、历史沿革、发展趋势、特殊形式、经济效应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尝试使用可计量一般均衡模型对技术壁垒的经济效应进行量化分析[6]。易露霞(2005)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原因作了一些分析,她认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保护消费者利益:二是技术差距。赵养明、仲鑫(2006)对贸易技术壁垒、绿色壁垒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7]。
总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TBT的大量使用,对TBT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涌现了许多研究成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但是对TBT的研究定性叙述多,定量分析较少,而且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研究方法
对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LJ公司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本文吸收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第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方法展开研究。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对众多文献资料的综合和归纳,为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LJ公司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且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资料。文献资料均来自专业或相关书籍、期刊、出版物和专业网站发布的信息。第二,案例或实证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对LJ公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LJ公司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