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重庆武隆县民俗文化.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武隆民间舞武隆县人民历来都具有艰苦朴素,勤劳勇敢、憨厚、淳朴的美德。武隆县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有这块土地上养育生息,而且建县比较早,在蜀汉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就在今日白马建置汉平县,先后在这块地盘上建置过信宁、武龙、都濡等四个县。春秋战国时期,武隆为巴楚相交的出入孔道,从两汉时期莫葬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各种舞俑、衣物等器型、人物交往繁盛、常以舞相迎。人类生活和开始,就是舞蹈历史的开始。明代朱载培的《乐律全书》记载“盖乐心内发,感物支,不觉手足自运,欢乐之至也”。口不能表达的,就用手之舞足之蹈之。人受外界事物的感动下,手和脚就自然动起来,达到非常欢乐的境地,这就产是产生舞蹈的由来。舞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最原始的舞蹈多是反映狩猎和模仿鸟兽的动作而来,这就慢慢产生了生活舞蹈。另外,当时人们对大自然没有科学的理解,产生了祈神和祷祝活动。后来就逐渐产生了宗教、祭祀的巫舞。特别是在民族地区,这种舞蹈的成份相当重,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为发在劳动之余,减轻疲劳,庆贺丰收,招男嫁女,婚丧喜庆,求神拜佛,又产生了一些人们喜欢的各种民族民间舞蹈和自娱性的舞蹈,从而流传至今。现将武隆县民间舞蹈的流传情况及动律特点作如下简略介绍。(一)坛枪舞:属巫舞的一个舞种,农村又叫“跳坛”。建国前,流传在武隆县各地乡村。据说人们为了免除灾祸就要许愿“跳坛”。如果你许了愿到时就不要跳,不然就会有灾难降临。跳坛分墩墩坛和兜兜坛,一般是跳墩墩坛。跳兜兜坛又叫请“小神子”。跳时在兜兜的周围插上很多小旗子表示千军万马,反它敬奉得好一夜之间它就可使你富裕起来,如果把它得罪了,一夜之间它就可以把你搞得倾家荡产。在表演时,舞者的基本动作,主要是翻天车、地车、左车、右车、盘龙车,动作性较强,以连续串翻身、绞脚步连续翻身等。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快速旋转和翻身为基本动律。动作激情奔放,相互配合,对称性较强,现已很少表演。(二)打财神:属有娱必舞蹈的一种。主要流传在我县江口区临近彭水县和贵州省的几个乡。它是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娱乐性的舞蹈。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这一带农民每家每户都要请来跳此舞。以求大吉大利,财源茂盛,六畜兴旺。表演者一人扮三花脸,一人扮幺妹,舞者领唱,锣鼓伴奏者帮腔。见啥唱啥可即兴表演,唱词都是带奉承吉利的话。主要以左右小晃手,左右靠脚合掌,踏步转身相互对转等为基本动律,它的特点在表演时要风趣、幽默诙谐,动作灵活。(三)莲宵舞:建国前后流传在武隆县民间,属自娱性的舞蹈。不用舞台,不择地点,街头院坝都可打起来。一般在逢年过节和重大节日时表演。我县莲宵分双打和单打。单打和其它地区流传的动作基本相同。双打表演者两手各执一根莲宵,击的部位和打法又有所不同,舞者执莲宵,击脚尖、腰、背、大腿、脚心等身体各个部位,主要有勾脚、后翻脚、跳、跃、走、绕线八字为基本动律。(四)腰鼓舞:是在建国后,由西南服务团一个叫李君的同志带来武隆县的。主要流传在沿江一带场、镇,在欢庆重大节日时候表演。人数不限,男女均可,主要动作有十路。其中有前进跳,后一捶,加三点等为主要动律。(五)狮舞:狮舞是武隆县民间流传最广、历史最长的一个民间舞种。几乎每个乡、村都有玩狮者,有玩地狮和高台狮之分。其中又分寿狮和孝狮。寿狮

重庆武隆县民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镜花水月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