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它既有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具有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对有害微生物的检测与控制等知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不仅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后续专业课打好必要的微生物学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实践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实验相结合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如微生物的形态、营养、呼吸、生长繁殖、物质代谢、遗传变异、生态等,掌握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机理;要求学生研究解决微生物在水体净化等环境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较好地将微生物应用于环境工程的治理,防治、控制和消除微生物的有害活动。通过实验教学环节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微生物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习与掌握微生物研究所必需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大小测定、细胞数量测定、分离与培养技术、水中微生物检测等技能。4、课程学时: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6学时,教学实验18学时。5、课程类型:必修课6、先修课程: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监测二、课程结构(32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知识点:微生物及其类群、特点、微生物的分类命名、微生物的发展史、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重点:微生物及其类群、特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难点:微生物的分类命名。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2学时)知识点:病毒的分类、形态结构、大小;病毒的繁殖、培养特性。重点:病毒的特点;噬菌体的类型、大小和繁殖过程。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胞的不同反应,噬菌体的培养和鉴别。第三章原核微生物(4学时)知识点: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的形态,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以及各结构的组成、构成和功能。重点:细菌的个体形态与菌落形态、细胞结构中细胞壁、细胞膜结构与功能;芽孢、荚膜的特性与应用;细菌与放线菌的形态与菌落形态差异。难点:细菌细胞壁结构与革兰氏染色,芽孢,荚膜的特性与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第四章真核微生物(4学时)知识点:原生动物的形态、类型、营养方式,不同原生动物的细胞特征与生活习性,在水体净化和废水处理过程中的作用;后生动物的类型及作用;藻类的类型、生长特性与应用上的功害;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繁殖及应用上的作用。重点:原生动物的形态、类型及应用上的作用,原生动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作为指示生物的机理,藻类的生长特性与水体富营养化,酵母菌、霉菌形态及比较,霉菌与放线菌的形态和菌落形态的差异。难点:不同微生物的形态与生长特性比较,真核微生物的繁殖多样性。微生物的生理(4学时)知识点:微生物酶的组成构类、分类、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微生物的营养需求,不同类型营养物的作用,不同微生物吸收营养物的特点,微生物根据对碳源、氮源要求而区分的营养型及其特点,营养物质的运输机制,微生物的呼吸类型、好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模式、产能和代谢产物的特点。重点:温度、酸碱度、底物浓度、有毒有害物质对微生物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培养微生物需提供的营养物类型及其作用,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等营养型的特性及应用,微生物呼吸类型及物质氧化过程的产物与能令能量问题。难点:不同微生物的营养型,酶催化反应,呼吸代谢,营养物质的运输问题。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4学时)知识点:单细胞微生物的生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