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章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杨艳飞老子老子与现代生活老子其人教学目的使学生正确了解老子思想内涵,科学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提高自身人文素质。返回返回教学重点一、对老子二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二、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作者简介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下史)。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相传为老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返回背景简介返回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学目的艺术赏析思考练习内容述评译文背景简介作者简介教学重点资料链接退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三章译文返回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了丑;都知晓善的事物之所以为善,这就有了恶。有和无相对而生,难和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形而见,高和下相对而显,音和声相配而和,先和后相邻而随。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正己正人“不言”之教化。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去强力主宰;万物生成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因之而自恃;成就大事而不居功。就是因为他有功而不自居,其功就永恒不灭。内容述评内容分两层: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返回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译:委屈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得以充盈,破旧反而生新,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而迷惑。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译:圣人掌握万事归一的法则,可以治理天下。
老子三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