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作者姓名:徐玉刚班级:C10机械一班学号:101309131内容摘要:“制造大国”的称呼,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的肯定作用,但现在的事实情况告诉我们,我们是处在一个尴尬的位子。“制造大国”已经不是什么美誉了,在数量、质量、产量、结构各个方面下,我们必须求进,我们要成为“制造强国”。欲求变,我们就必须做出相应的措施。关键字:制造业责任未来首先我不能不承认的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比重的提升和位次的前移,是必然的结果。但是,这并不代表制造业水平的同步提高,更不代表“制造大国”就是“制造强的高低,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不仅要看产量,更要看结构。但是我国在各个方面总会有不足。从数量上看,有资料显示:2009年,%,%。即便与美国相比,。按照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速度,可以肯定,用不了几年,我们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美国经济咨询机构环球通视也有一份数据显示:,%,,位居世界第二。据该机构预测,中国制造的产值在未来几年内有望赶超美国。但是,从质量来看,中,多数企业尚处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也就是说,中国的制造业更多的还是在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做嫁衣,中国的产业工人更多的还是在为发达国家创造利润。而从产量来看,中国制造业虽然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尤其是钢铁、水泥等行业,早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也接近或超过一半以上。从结构来看,中国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服务型制造业的比重明显偏低。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服务型制造企业占所有制造企业的58%,%。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我过国的制造业正处于“大而不强”的尴尬位置。而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有我国缺乏核心型技术,在中国制造的许多领域里,尤其是一些重大装备制造领域,核心技术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缺乏使得中国制造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处于下游,利润也比较薄。还有一点就是我国的资源和环境负荷较高,当前,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高速增长的阶段。我国向世界提供了大宗的基础原材料,以及相对低档次的工业品,而生产这些产品的往往都是资源消耗高、环境负荷大的行业。这使得中国制造的资源、环境负载非常严重。在某些行业,由于我国加工利用技术不成熟,科研积累不足,因此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的现状一直难以改变,并由此带来了工业废弃物等一系列问题。在中国缺乏大企业集团,缺少世界品牌,缺少高附加值产品,缺少核心技术,制造生产率低下的情况下,又怎么会是“制造强国”呢?而现在我们现在是要思索的是如何在目前的基础上,努力让我们成为“制造强国”。这一点,地方政府要做的事,放弃对虚假政绩的渴望,对制造业的要求不要满足于投资规模的大小,或对GDP能有多少拉动作用,因为那样做不仅会使占用的土地规模很大,而且消耗的资源数量也会很多、对环境的影响也会很大。除了地方政府,领袖企业更应担任起更多的责任。经北京大学济研究所所长雎国余教授说过:“面对内忧外患,在这关系整个国家制造业向何处发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