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上册.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复习资料袈名词解释羆1、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螆2、问题小说------1919年初,《新潮》杂志创办。当时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其次其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直接刺激。特征:它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其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比较形而上些,“虚”些。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简单化。芀3、三美------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通。袁4、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他们坚持思想革命,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的“语丝文体”。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羆5、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以徐志摩为主要旗臶的。其创作主张:“单讲外表的结果只是无意义羃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义”,“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仍然采用了“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其重点的转移是明显的。这同时就意味着对闻一多所坚持的“格律是艺术的必须的条件”的立场的一种松动。要回到内心世界,回到诗的艺术世界中,强调抒情诗的创造。肂新感觉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是第二代海派,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的登场,清楚地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引入,已然越过了初期,进而问鼎于独立的地位。对于海派自身来说,由于它与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上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花落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9-03-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