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备考指要焦文林【考点透析】 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高考考查的热点是被动句和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高考不单纯考查概念,而是考查根据语境理解、辨别特殊句式的能力。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二是翻译题。【典型例题】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007年高考全国卷I第11题) 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误译:现在残忍的官员残害百姓,不辞劳苦地捕捉他们,不是顾怜的根本方法。 将“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误译为“现在残忍的官员残害百姓”,其实,原句是一个省略句,成为民害的是“猛兽”,译文错误地补出捕捉对象“他们”,根据上下文,如果补充应该是(猛兽)。 答案:如今(猛兽)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它们,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办法。【备考对策】一、把握句式特征,强化句式意识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主谓语直接相续,通常以“……者……也”为标志;句式实质是谓语对主语有所判断。被动句可分为“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字式、“见”字式等类别;句式实质是主语不是施动者,而是受动者。宾语前置主要表现为否定句中代词充任宾语时,疑问代词充任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要前置;句式实质是谓语和宾语倒置。成分省略有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的省略;句式实质是句子成分不全。二、做好归纳整理,强化句式记忆 复习过程中,要将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的不同形式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强化对句式的认识和记忆。复习固定句式,可以这样整理: ①表示疑问如……何,若……何,奈……何(对……该怎么办)②表示比较……孰与……,……孰若……(跟……比较,哪一个……)③表示反问何……为(为什么……呢)④表示感叹何其……(多么……)⑤表示强调惟……,唯……(只有……)⑥表示指代无从,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⑦表示推测、揣度、商讨无乃……乎,得无……乎(恐怕……吧……)⑧表示原因……所以……(……的缘故……)三、弄清复句关系,译出逻辑、语气加强文言复句的理解,尤其是上下句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译句的逻辑、语气体现。文言文复句的常见逻辑关系有以下几种:,例如,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例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例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例如,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例如,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例如,请立太子为王,为绝秦望。,例如,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牢记以上基本知识,并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理解文章,会收到很好的效果。【难点突破】一、“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为”“为……所……”表示被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见”“见……于……”,表示被动,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①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分类记例,触类旁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