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家浜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经过多年的发掘和研究,大家对太湖地区距今7000-6000年左右的马家浜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基本上都有共识。马家浜文化遗址分布的密度远不如良渚文化,但具体的遗址面积一般都超过数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墓葬密集,常见俯身葬,头向朝北居多,随葬品较少或没有。太湖东南部平原水网地区的遗址与西部依低丘山脚的遗址,在居址、房子遗迹等方面有所区别。陶器的典型器物群有很大的共性,由宽腰沿的圜底或平底的釜、喇叭形高圈足的豆、牛鼻形耳的罐、带侧把平底或三扁足盉、两袋足一宽扁形足的异形鬶、大敞口的平底盆和敛口钵等组成,马家浜文化晚期炊器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鼎,以双目圆锥足、柱形足等为特点,带流的饮器改为带管状嘴,宽腰沿向捏边成脊退化的趋势等等。陶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陶相对要少得多,素面为主,器表常施红衣,用镂孔、刻划、附加堆纹等装饰。石器以厚重的石石奔、石凿为主,常留有较多的打琢痕;穿孔石斧磨制较精。骨、角器数量在工具中占很大比例,其中靴形器极有特点。墓葬中随葬玉玦、玉璜虽然不很普遍,但每个马家浜文化的墓地中有一定数量的精美玉玦出土,总数相对可观,在太平洋西岸玉玦的分布、传播线路等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之,马家浜文化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征在太湖地区构筑成自己的稳定社会,在与相邻地区的古文化交流之中,发展成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正是马家浜文化的开拓、创新,奠定了丰富、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基础,为该地区成为领先一步的文明古国开创了坚实的第一步,“江南文化之源”是当之无愧的。二、农业起源东亚的长江流域已成为稻作农业起源中心而倍受瞩目。自从上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栽培稻的发现轰动一时以来,年代越来越早的各类栽培稻不断发现,记录不断打破,目前已有超过万年稻谷的新发现,这些发现以江西仙人洞和湖南玉蟾岩的为最早。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和萧山跨湖桥遗址的新发现,年代上了超越了距今7000年。从罗家角遗址的发掘开始,由于认识的提高和考古方法的进步,几乎每一个马家浜文化遗址都有栽培稻的发现,连同崧泽、草鞋山遗址过去籼、粳稻谷的发现,可以说马家浜文化是栽培稻发现最普遍的,而且年代早。上世纪90年代以后,对草鞋山遗址、绰墩遗址的多次发掘中,清理、发现了马家浜文化种植水稻的田块,而且在大小田块之间有相应的蓄水坑、水沟等“灌溉”设施。马家浜文化时期,人类居住在大型聚落内,有房屋、墓地等,生产、生活日趋复杂,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最基本的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在马家浜文化各个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动物遗骸和植物果实,说明当时的渔猎、采集经济还是相当重要的生活来源。草鞋山、绰墩遗址发现的水稻作为一种生业,进入了严格意义的“稻作”农业。目前只有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距今6500年左右的水稻田的发现可以与草鞋山、绰墩遗址所发现的水稻田相提并论。毫无疑问,马家浜时期的太湖流域是世界上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同时,马家浜文化对动物的驯养也达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猪、水牛、狗已是饲养的家畜,甚至梅花鹿、麋鹿也可能是圈养的,这些动物的遗骸在各个马家浜文化遗址中都有大量发现。家畜需要饲料,反映农业已能提供剩余食物;家畜又给人们提供肉类,它们的粪便又是农业生产最好的肥料。动物骨、角又是制作各种工具的原材料。我们从马家浜文化的各类遗物中可以发现这些生产、生活的诸多线索。太湖地区的古文化,从马家浜文
马家浜文化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