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类不懈的追求,是人们永恒的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工作人员,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和缓解,就会影响其心理健康以至影响工作质量,其严重性关乎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关乎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如何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战略问题。1建立医务人员心理咨询机构的必要性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及人们对医院和医务人员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正逐渐加大。超负荷的工作量、人际关系的冲突及由此而引发的职业压力,更增加了医务人员工作中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徐新华等[1]研究发现,%的医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医生的SCL-90各因子分除恐怖因子分外均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群,说明综合医院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高永玲,杨星梅等[2]调查显示,综合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其主要心理问题有焦虑、抑郁、强迫、敌意、恐怖和躯体化。孟坚等[3]的研究得出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临床护士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大部分护士有离职改行倾向的结论。一项对14个国家医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男性医师的自杀率比普通人群高3~4倍,而女性医师可高达5~7倍[4]。以上研究表明,医务人员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影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但医务人员缺编情况却未得到改善,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工作负荷繁重。24h的轮流值班制使医务人员的生物钟紊乱,生活很不规律。他们既要在嘈杂的环境中独立完成繁重的工作,还要时刻警惕防止患者发生意外,大脑的高度紧张和躯体的疲乏使很多医务人员免疫力低下,出现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如失眠、头痛、胃病、心率失调、易激惹、焦虑、强迫症状等。,更多地受到社会和大众的关注。公众对医务人员的期望值很高,但医学科学的发展还不能达到挽救所有患者生命的水平,或者不能使患者完全康复,导致一些患者在特定情境下容易出现对医务人员的冒犯行为,医务人员随时都有可能受到非理性患者及家属对其人身和人格尊严的侵害。社会及舆论倾向于认为患者为弱势群体,而把矛头指向医院和医务人员。“举证倒置”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同时又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他们在工作中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害怕麻烦上身的心理,影响其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患者及家属痛苦焦虑的情绪,失去亲人的悲痛,这些负性的情境因素导致消极的情绪体验。医务人员在尽了全力之后仍然不能使所有患者转危为安,也可能产生内疚、沮丧、成就感降低等心理问题。,但他们也是社会和家庭中的普通人,他们同样也会受到家庭、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这些心理困扰不可避免地使医务人员产生情绪不良等现象。因此,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心理素质亟待提高。要提高医务人
健康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