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反思2008-11-16很多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官员都说2008年是属于中国的。的确,无论是8月份的北京奥运,还是中国经济持续蓬勃繁荣,以及中美关系的发展,都牵动着全球华人的心和国际瞩目焦点文化是打破国家和国家之间障碍的最好方式,是人们打开大门、建立沟通桥梁的最好方式。全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渴望越来越强,近期大英博物馆就举行了秦始皇兵马俑展览,由于参观的人太多,而不得不延续到午夜。但全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时候,中I人,尤其年轻一代,却越来越西化。“麦当劳”、“星巴克”等食品只是表面现象,而真正的西化却在中国人的内心之中,中国人慢慢改变了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和信条。比如很多人把“利益高于一切”或丘吉尔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作真理。这些新的信条从内心的潜意识里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很多人幵始以无信仰为信仰,无追求为追求,无文化为文化。在这个时代里,很多人过平安夜比过除夕夜更开心,过情人节比七夕节更浪漫在圣诞节时,大家的手机里都泛滥着圣诞祝福短信,超市里充斥着圣诞树圣诞老人等商品。圣诞节是西方基督信徒的盛典,但在中国却使得全国上下一片喜气洋洋,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与西方接轨?去年在上海有的商家竟然在情4节推出188888元的套餐以及35000元的玫瑰。虽然问津者不多,但几百几千元的套餐还是让很多人雀跃,在攀比心理和赶潮流的因素之外,不能不说中国人对外节日越来越热衷,而对自己传统的节曰越来越淡漠。于是有人说:中国已被西化,经济高速增长,文化急速消亡,是不争的事实。近些年韩国涌现的儒家热,端午等中|传统节日被韩国政府申请文化遗产,刺激了中国人的神经,也变相的让中国人增加了对传统的关注。可是,我们对祖宗的爱护,对文化的传承竟然需要别的自己感到羞愧?中国文化,前所未有地家去刺激,是该感谢韩国人还是该为“不属于”我们自己。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旗帜下,各地政府都在日夜操劳的追求GDP,当地的文化、古迹如果可以幵发,可以转换成GDP,他们就会关注,然后再过度消费这些古人留下的遗产、风景、河山;如果没有经济价值,就扔那里,让她们随着时光荒废,慢慢消失,或者挖了填了盖大楼。我们都知道,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没有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是难以调整过来的。传统古迹和文化传承如果破坏和遗失了,可能永远无法找回。政府对文化的关注和宣传力度也不够。百姓并非完全对传统文化漠视,而是缺少渠道和载体。这几年中央台的《百家讲坛》的火爆也说明了,在一个不枯燥、灵活的方式下,也可以在全国掀起《三、《论语》热潮,在年轻人群中受到的追捧不比日剧和韩剧低。日本很早以前就幵始“脱亚入欧”,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还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节日里穿上民族服饰,或者坐在“塌塌米”上喝着“米酒”。印度人在外交仪式上用自己独特的象群来欢迎客人,韩国人和日本人在传统节目都穿民族服装,印尼人出现在外交场合总是戴着黑色小筒帽,而拥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却没有一件大家公认的民族服装2001年APEC会议中,各国贵宾身穿唐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可惜从那以后我就没再看过领导人在重要场合穿过唐装。虽然说并非穿传统服装才证明珍视文化,但至少证明了一种认知和精神。现在的唐装,己经沦为商业抄作和噱头了,大家可能在结婚照时候来几张唐装照,可是其中却没有任何文化意义和气息。日本NHK电视台自1963年起每年都会精心制作和播放一部大河剧,于每周日晚间七点播出四十五分钟,主要是以历史人物或是一个时代为主题,并且有所考证,属于较严谨的戏剧,主要题材多是大家爱看的战国时代故事和幕末故事,在选角方面多以实力派演员和偶像演员为主。美丽的画面,实力的演员,以及其中表达出的历史大背景下,各种大人物或小人物在荆棘和艰险的环境下,努力的活着,爱着,以及显现出对家族、家的爱以及一种向上的精神。不仅可以让人们对历史更加有兴趣,而且也会让大家体会到一种民族精神。每次看大河剧我都会感慨,中国的文化如此渊源流长,历史中出现那么多对中文化、民族发展贡献心血的英雄,为何我们无法每年拍一部可以让大家都喜欢的历史剧出来呢?现在我经常回味的《三国演义》,还是拍摄与16,7年前。而且,我们的历史剧很多都是在讲故事,或者讲权谋,很少可以表现出中I人的精神和价值。最让人难过的是,《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品三国系列用的历史人物头像,比如曹操等,都是日本光荣公司出品的《三国志》游戏中的图片。我们连一套自主研发的,可以让年轻人接受和喜欢的历史性游戏都没有。于是年轻一代都玩着日本游戏,看着曰本漫画,用着日本数码产品,看着韩国《大长今》长大,又如何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七夕节不如情人节,载体也是关键。情人节没有统一的概念,你可以给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