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出精彩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和引领孩子们全身心地进入学习,没有情趣,缺乏挑战是很难“带动”他们的。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在课堂中教师如果能故意“错一回”,反而会点燃学生求知创新的火种,使课堂生成别样的精彩。一、误读促学,一举多得在教学《葡萄沟》第二自然段时,范读时我故意将“五光十色”读成了“五颜六色”,孩子们马上指出了我的错误。我随即引导,板书了这两个词语,让孩子们进行比较。生:“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都是指颜色很多。生:它们意思不一样。“五光十色”有个光字,说明是会发光的。师:为什么课文不用‘五颜六色’而用‘五光十色’来形容葡萄沟的葡萄呢?仔细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生:这是葡萄发光,是说葡萄的颜色很鲜艳。师:那就是说葡萄不但颜色多,而且长得怎么样?生:很亮,带光的。师:还可以怎么说?生:葡萄里的水分多。生:这里的葡萄质量很好。师:对呀,“五光十色”写出了这里的葡萄不仅多,而且水灵灵的,质量好。而“五颜六色”就仅仅指颜色多,写不出其他这么多特点了。至此,学生明白了读课文时不能马虎、想当然,还理解了“五光十色”的意思,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辨析“五光十色”与“五颜六色”的方法、途径有很多,最初在备课时的设想是通过提问、查工具书来解决。现在,当学生听出了我在朗读中的错误时,我再顺水推舟,既辨析了词义,又理解了课文,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可谓一举多得。二、错解引辩,曲径通幽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在引出“渑池之会”这部分后提出:蔺相如敢于和秦王斗智斗勇,才要回了和氏璧。这的确是大胜秦王,替赵国挣了颜面。那接下去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智斗秦王,和秦王打成了“平手”。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读这部分课文,看看这“平手”是怎么得来的。生:蔺相如智斗秦王,最后秦王和赵王都演奏了乐器,是打成了“平手”。生: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对。他们不是打成了平手,这次蔺相如又是大胜秦王。师:不是“平手”?也是“大胜”?这个看法很有意思,但要找出充分的理由呀,理由是什么呢?生:秦国是个大国,赵国是个小国,大国的王为小国的王演奏乐器,虽然小国的王也为大手”,其实,大国的王显得更难看。因此,蔺相如这次又是大胜秦王。生:我还有补充,瑟是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是古代宴会上的主乐器,而缶是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瓦罐子,是配合鼓瑟的。赵王鼓瑟而秦王击缶,显然秦王更没面子。师:大家说得有根有据,理由充分。看来蔺相如又大胜秦王,而绝非“平手”。在这里,我故意将“渑池之会”上大胜秦王说成是打了个“平手”,就是有意以一种错误的说法“示弱”,让学生来辨误指错,给他们以“逞强”的机会。此时,师生是真正平等的“对手”,孩子们绞尽脑汁地辩论,“迫使”教师承认:“你们是对的。”这样的平等交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三、谬读添趣,匠心独具在教学《女娲补天》一课时,我注意到第4段有大量精妙的动词,就使用了换词谬读的方法。师: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又在干嘛呀?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第4段,要特别注意文中有一类词用得很好,眼睛要盯住它,不然你要后悔的哟。生自己读课文第4自然段。师:老师接下来要讲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叫老“搞”先生。他讲故事,讲到动作的词语都用一个“搞”字,如我今天搞了一碗饭,搞了两瓶啤酒,都搞好了,还搞了一支烟。把“吃”饭、“喝”酒、“吸”烟,都说成了“搞”字
“错”出精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