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鑑的概念和意涵資料來源:、王湘栗(2004)。(2007)。教育評鑑研究:原罪與解放,第一&二章教育評鑑的意義過去許多知名學者在不同年代,從不同面向與思維定義教育評鑑:決定課程教學達成教育目標之程度的過程(Tyler,1949)蒐集並使用資訊以決定教育課程(Cronbach,1963)描述所取得的有效資料,以提供決策參考(Jenkins,1976)對內容加以解釋闡述(Parlett&Hamilton,1976)蒐集有關教育目標其本質與品質方面系統化的資訊之行動(Nevo,1995)有系統地評估某一對象的優缺點(功績)及價值(JCSEE,1994)對於教育現象或活動,透過有系統和客觀的方法來蒐集、整理、組織和分析各項教育資料,並進行解釋和價值判斷,以作為改進教育缺失,謀求教育健全發展的歷程(吳清山、林天祐,1999)有系統的採用各種有效方法,蒐集質與量的資料,對照評鑑準則(指標或標準),以判斷任一教育對象之價值或優缺點的過程,並將其結果做為教育決策之參考(蘇錦麗,2004)t(2003)檢視教育評鑑定義後,歸納如下幾點:(1)著重在新教學方案的介紹;(2)蒐集分析依經驗所得的資料;(3)採集有關這些資料的結論與鑑定;(4)將這些發現傳達給旁觀者;(5)利用這些發現輔助決策制定。較有共識的要素教育評鑑係一「歷程」教育評鑑的歷程須應用方法教育客體的廣泛性教育評鑑需提供資訊教育評鑑最終予教育決策之參考尚須討論的要素描述與判斷的本質評鑑的目的資料屬性的操作型定義評鑑參照或依據教育評鑑的開端Tyler是第一位在教育領域中使用「評鑑」(evaluation)用語的人,並將評鑑定義為「確定教育目標是否達成之過程」(目標導向的評鑑)。1960年代以後,教育擴增且資源短缺、國家競爭力要求、教育市場選擇導向及對公立學校辦學績效質疑等因素,使得教育評鑑蓬勃發展,且為利害關係人所關注。1973年起,評鑑專業期刊的發行、評鑑學會的設立、大學相關系所的開設,使得教育評鑑進入專業發展的階段。評鑑的用語評鑑用語具有多樣的語彙及替換的詞語,如教育評鑑(educationalevaluation)、課程評鑑(curriculumevaluation)、方案評鑑(programevaluation)等,方案評鑑在美國較常用,而英國的教育評鑑幾乎與課程評鑑同義。指標(indicator)(standard)指標較屬於評鑑的指引(index),是評鑑應關注什麼的問題(實然層面)標準較屬於後設的、原則性的評鑑參照(應然層面)(data):是客觀記錄事實而未經處理的文字、數字或符號資訊(information):經過分析處理程序(分類、計算、評估)後之有意義的資料知識(Knowledge):資訊與個人能力、經驗的結合評鑑在教育行為中的角色管理的角色行政上:對於行政運作的歷程與結果,藉由系統性的評鑑來獲取各項執行資訊並不斷檢討改進,以強化目標達成的效能。課程與教學上:如Tyler(1949)提出目標、內容、組織、評鑑的課程設計方法,而評鑑在此扮演工具性與成果導向的性質,是課程與教學的管理角色。導引的角色評鑑能直接指向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導引教育活動的改進,能有效提高教育與教學的品質,更有利於教育工作者進行積極性的教育改革。工具與跨越學科的角色評鑑學科旨在發展一套工具以供其他學科應用,故Scriven(1994)主張評鑑是工具學科與跨越學科(transdiscipline)。教育的評鑑特質教育的目的在人的成長無法要求規格化的教育品質影響教育的因素錯綜複雜教育的專業慣性教育服務對象未成熟且多有代理人教育成效常未能立竿見影教育評鑑的本質「資料蒐集與分析」的描述本質-普獲認同「優缺點與價值評估」的判斷本質-引發爭議評鑑的發展改進目的拒斥判斷本質?判斷應是決策者的事而與評鑑者無關?判斷易引發憂懼而不宜成為評鑑本質?
教育评鉴的概念和意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