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网德”应纳入道德建设范畴.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网德”应纳入道德建设范畴虚假信息、垃圾邮件、强制下载……这些遭遇对经常上网的人来说一定是家常便饭。类似现象反映出的“网德缺失”,已成为时下网络上最为人诟病的痼疾。最近,一项“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评选得到了网友们热烈响应,“网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词汇。10万多人次参与投票,网络不文明行为令网民们深恶痛绝。2005年9月1日至15日,中央文明办秘书组、未成年人工作组,中宣部宣教局与中国精神文明网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国际网、中青网及新浪网、搜狐网,开展了“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征集与评选活动”,网友反响热烈,短短5天即跟帖5000多条。8日始,主办单位整理出22种不文明行为供网友投票,截至15日,有10万多人次参与网上投票,评选出“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赫然在列的网络不文明行为有: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制作、传播网络病毒,“黑客”恶意攻击、骚扰;传播垃圾邮件;论坛、聊天室侮辱、谩骂;网络欺诈行为;网络色情聊天;窥探、传播他人隐私;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假冒他人名义;强制广告、强制下载、强制注册;炒作色情、暴力、怪异等低俗内容。“互联网‘黄、假、坑、俗’等不道德现象大量出现,影响了网络的正常秩序,放大了网络的负面作用,网民对其深恶痛绝。”中央文明办秘书组组长孔令一对网络行为失范深表忧虑,“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上不文明行为对青少年的责任感、义务感、道德感的养成构成了极大威胁。”纯粹的虚拟社会并不存在网络不文明是社会不文明的折射和放大小许是一名大二女生,半年来,她在网络上过起虚拟生活:和一个男孩“恋爱”、“结婚”、“生子”,直至“离婚”。从开始时的兴奋、过瘾,到后来互相指责、彼此伤害,小许坦言这种不必负责任的爱让她身心疲惫。小许这种经历在网上并不少见,人们在谴责这种恋爱游戏的同时也认识到:网络同样需要真诚与责任。“如果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基本的信任,很难想象他们在网络上会彼此信任。许多人正是由于家庭的不幸,才在网上寻找家庭的‘温暖’。还有很多网络不文明行为,目的就在于获利……”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陆俊教授认为,产生网络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应该关注其产生的现实社会基础。诚如一位网友所言:一个网民如果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他就可能到网络世界中寻找安慰、释放甚至解脱。而这种宣泄式的网络行为就为网络不文明埋下了伏笔。“网络不文明行为正是现实生活中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浮躁媚俗等不道德行为的‘网络版’。”孔令一的观点代表了一种社会共识,即网络不文明是现实社会不文明的折射和放大。“纯粹的虚拟社会是不存在的,每一个网络终端都与现实社会相连。”中陆士桢教授认为,根除网络不文明行为有赖于公民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有赖于网络道德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在借助网络进行社交时,只有恪守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理念,才可能形成和谐的网络社会,并使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协调发展。”陆士桢认为,现实生活中基本的、普遍的价值观念,如正义、公平、尊重、和谐等,必然也是网络的核心价值所在。她进一步指出,网络道德正是要解决人与虚拟社会以及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左右网络价值判断,即明辨是非美丑;二是影响网络行为的准则和模式;三是控制网络世界里的情感和情绪。”“我们认为,构建网络道德立足于三方面需要:一是网民本身的需要,目前我

“网德”应纳入道德建设范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435638
  • 文件大小62 KB
  • 时间201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