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宣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4月编制指导:殷君伯(安徽省发改委地区处处长)董磊(宣城市发改委主任)李曙光(宣城市发改委副主任)编制人员:闪辉(安徽省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香(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周毅(宣城市发改委地区科科长)徐振宇(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娄径(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目录一、背景及意义 4二、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 5(一)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 6(二)承接成效及主要问题 9(三)承接转移的有利条件 11三、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14(一)指导思想 14(二)发展定位 14(三)承接原则 16(四)承接策略 17(五)发展目标 18四、总体空间布局 19(一)功能区划 19(二)组团发展 22(三)点轴开发 24五、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和方向 26(一)机电制造产业 27(二)建材原材料业 29(三)医药化工产业 31(四)轻纺加工产业 32(五)高新技术产业 34(六)现代服务产业 35六、支撑体系建设 39(一)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承接区位 39(二)做实载体建设,明确承接导向 42(三)规范土地利用,增加承接密度 44(四)加强生态保护,增强承接容量 44(五)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承接水平 46(六)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承接能力 46七、支持保障措施 48(一)加强宏观调控,实现科学承接 48(二)推进区域合作,促进利益协调 48(三)创新体制机制,改善承接环境 49(四)实施政策引导,发挥后发优势 50(五)建立组织保障,加快承接进程 52宣城市地处皖江城市带的东部,为苏、浙、皖三省交界地区,是我省东向发展的重点地区,在我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全市包括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和宁方公里,人口275万。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编制大纲)要求,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区位、交通、产业基础、配套条件较好的市县,优化产业分工布局,探索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通过科学承接,形成组团式发展格局,带动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规划范围为全市五县一市一区,规划期为2009—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一、背景及意义通过近三十年来的高速发展,长三角区域经济已经表现出较强的外溢性。设立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既是长三角区域内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我国区域经济格局趋优调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一是有利于长三角地区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协作。长三角地区目前面临着土地、人力、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多重制约,产业结构亟须升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经济腹地的支撑。在宣城市建立产业转移示范区,共建区域经济板块,有利于毗邻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有效地解决产业同构和内耗问题,进一步提升原创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二是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为大规模产业转移提供先行经验。宣城市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中部地区东向发展的“门户”,长三角地区西进的“桥头堡”,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极具潜力的产业基础,依托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设立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既是安徽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示范区建设,为中西部地区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提供先行经验。三是有利于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带动皖南山区经济全面发展。宣城市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区的结合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通过示范区建设,有利于我省根据地域分异规律,以人为本,优化空间开发秩序,探索山区经济发展的模式,推动我省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与发展。二、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制度,信息技术革命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不断调整着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同样,这些变化也彻底地改变着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特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背景、条件,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衰落产业、弱势产业的转移。(一)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调整和我国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国内外产业转移均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将对国内外产业转移产生深远的影响。1、亚太地区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从国际范围来看,亚太地区成为国际资本、跨国公司移理想的投资场所。而我国由于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巨大市场的吸引力,国际产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等途径向中国的转移明显加速,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世界各大经济实体、全球500强企
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纲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