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性散文“贯珠式”结构探讨及素材的使用—在写作训练中,我们都很重视积累素材,这些素材好比一粒粒珍珠,如果精心挑选并用精美的丝线串起来,不就成了熠熠生辉的珍珠项链吗?贯珠式结构,就是在观点的统一下,选取若干精彩的名人材料对观点进行论证。安徽考生《读“感悟”》和北京考生《细花闹雨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就是如此文章。(一)关于素材1、材料的选择——切题否?典型否?2、材料的表达——记叙、抒情、议论兼顾否?点题否?3、材料的顺序——并列否?递进否?(二)关于入题——①情境入题;②名言入题;③哲理句入题(三)关于过渡——自然否?(承上启下)(四)关于其它——略说“拓展”与“扣题”整体评点【例1】读“感悟”(安徽考生)(开头)(1自然段)午后的阳光缓缓流动,一捧清茗,任目光轻盈地抚过书页,心灵在温暖的空气中感悟、升华。(2)(总论)读是感悟。(3)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与澄净。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他甘愿“曳尾于涂中”,为的只是守护那纯净的心灵之树。(一人过渡)(4)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伟大。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的三分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二人过渡)(5)读司马迁,读到的是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忧愁幽思。著成信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三人过渡)(6)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一种怎样的一帘断肠。(四人过渡)(7)“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品读苏武,读出的是忠诚,悟出的是伟岸。(一言)(8)“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品读谭嗣同,读出的是正气,悟出的是坚韧。(二言)(9)“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品读林妹妹,读到的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的羞涩,读到的是“口齿噙香对月吟”的凄美,悟到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绝望,悟到的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愁怨。(三言)(10)“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品读三毛,读到的是身处大漠却热爱生活的乐观爽朗,读到的是怀抱天堂鸟笑意盈盈的脸庞,悟到的却是快乐的心底里深入骨髓的忧伤,痛失爱人后沉浸在生命中的绝望。(四言)(11)读书是感悟,感是“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微笑,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彷徨,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朦胧,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慨叹。(拓展)(12)漫漫人生长路,在悠然的午后时光中感动,在静谧的午夜时分流泪,在微明的晨光曦微中彻悟,不是失为美丽。(13)因为读书,因为感悟。心灵得以升华,生命得以升华!(扣题-----升华)【例2】细花闹雨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北京考生(1)(开头)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2)“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独自面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