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服饰历来是侗族人民追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侗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各地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侗族服饰也多种多样,各有差异。侗族女服饰又分为盛装和便装两种,盛装尤其富于传统的民族特色,荟萃了民族工艺的精华。侗族的服饰文化早在古时就有记载。唐朝李延寿编撰的《北史·僚传》上有“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的记载,反映了当时侗族先民的纺织技术和染色技艺。到宋朝有关侗族服饰的记载逐渐增多。《老学庵笔记》卷四说:在辰、沅、靖等州,有仡伶,“男未妻者,以金鸡羽插髻”。“女以海螺数珠为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说:苗童(侗)之未妻者“罗汉”,“皆髻插鸡羽”。《黎平府志》载洪饴孙诗说:“高楼翠压千重树,雉尾饵环拜回互”,逢年之正月,“月也航年”时,男子头插鸡尾,穿着古装,吹着芦笙,威威武武。明朝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黎平府属“男子科头跣足,或趿木履”,“妇女之衣,长裤短裙,裙作百褶裙,后加布一幅,刺绣杂文如绶,胸前又加绣布一方,用银钱贯次为饰,头髻加木梳于后”,“好戴金银耳环,多至三五对,以线结于耳根。绣花绅如锦,钭缝一尖于上为盖头,脚趿无跟草鞋”。清朝文献也有类似记载。还说:“侗人、椎髻,首插雉尾,卉衣”,“罗汉首插雉羽,椎髻裹木梳,着半边花袖衫,有裤无裙,衫最短,裤最长。女子挽偏髻,插长簪,花衫、耳环、手镯与男子同,有裙无裤,裙最短,露其膝,胸前裹肚,以银镊缀之,男女各徒跣”。至近百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民族的交往增多,特别是清朝“改土归流”的实施,侗族北部方言区的汉化程度十分显著,南部方言区的服饰亦有所变化,唯南部山区的黎平、榕江、从江等地变化不大,仍保持着传统的特色。这是侗族的绣花上衣,它是将花纹绣在绣片上,然后根据需要把绣片剪成大小不等的块缝在衣服上,拼成整件衣服的图案。侗族的服饰文化,不仅在史书中有记载,在民间文学中也广为流传。《款词》中有“父寻鸡尾插头,母制暖布盖身”之句;榕江车江的《祭祖歌》也说青年男子皆“鸡尾垂耳边,琵琶抱胸前”。现从江高船、信地一带,青年人每着盛装,还有头包花格帕,上插鸡尾或鹭羽为美的习惯。传说中黔东南地区侗族服饰有四大款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侗族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迁徙才形成今天的分布区域,形成了不同款式的侗族服饰。传说在很早的时候,侗族在从东向西的迁徙中,沿河而上,走到高安时,一部分人顺南江河而上,行至水口、安民等地(侗语称这一带为四脚牛地区)定居下来,在每年一度的八月十五的节日活动中,男青年比赛吹芦笙,女青年就要比谁的裙子漂亮。由于这一带的姑娘,头上挽鬓,并插有三片银冠,上衣敞胸紧袖,穿长裙,裙上有一条条的闪光亮珠,很似孔雀的羽毛。当地群众便把一带的姑娘服饰称为孔雀式。另一部分人迁徙到八洛时,顺洛香河而上,到了贯洞、独洞、屯洞、肇洞、云洞、汝洞等地,侗语叫六洞地区,其中一些人经中潮、佳所、黎平、潭溪到了清水江边的锦屏、剑河、天柱和经洪州到了湖南的通道等地,这一带妇女的服饰为青色衣裙,裙及胸前间有白色,很似喜鹊,当地群众便把这一带妇女的服饰称为喜鹊式。还有一部分人迁徙到银潭,顺四寨河而上,到了黎平的十洞和从江九洞地区,这一带的妇女服饰类似古老的和服,当地群众便称之为和服式。最后一部分人迁徙到了榕江古州,顺寨蒿河而上到了晚寨,侗话叫四十八寨地区,这一带的妇女服饰,简朴古老,显见典型的高山地区风貌。所以,人们将之称为高山式。
侗族服饰历来是侗族人民追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