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我读《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的体会樊沁霖初读《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觉得比较生涩,国外学者写的书再翻译过来总觉得缺少一种原汁原味,更何况本书作者"野心"很大,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全部上阵,试图全方位的来解读压力对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压力,思路宽、思维跳跃性大,让像我这样习惯了读读小杂文、短篇小说的读者总感觉无从下手,几次拿起书本又放下,渐渐就被我束之高阁。机缘巧合,无意中在网络上找到"自控力"的有声读物,便想"看书"不行那就听别人"读书"吧,兴许是夜深人静更适合读书,慢慢的也就看出了一点点门道。一、理清压力概念—压力与意义挂钩《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一书中,首先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就是它对压力的定义,按照惯常思维,我们总是把压力归入消极的概念,看到压力二字就很容易联想不堪重压、无法喘气的形象。但是作者却站在科学的角度给压力下了新的定义,即压力就是你在乎的东西发生危险时引起的反应。一方面"这个定义足够大,可以涵盖交通阻塞引起的沮丧和失去事物的痛楚",更重要的是这个定义隐含了有关压力的一个重要真相,即"压力和意义无法分割。对不在乎的事情,你不会感到压力;不经受压力,你也无法开创有意义的生活。"这与我们国家一句老话"无欲则刚"是不谋而合的,没有欲望就能够超然物外,就能不受压力控制,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这一辈人而言,"无欲则刚"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自控力》一书给出的定义无疑有着更广的适应范围。而且"无欲则刚"也不一定代表着人生的理想状态。学生时代压力来自于父母的期待,学习任务重多,想玩又不敢懈怠,生怕成绩不好引起父母不满;参加工作之后,压力来自升迁的意愿,上级的认可、同事的口碑都让人感觉压力倍增。反过来讲,当父母不再寄予厚望或者学生不在乎父母的想法,就容易破罐子破摔,学习一落千丈;当觉得升迁无望,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时,恐怕也难以保持工作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有压力也不一定是坏事。二、正确认识压力—尝试和压力做朋友在理清概念的基础上,作者对"和压力做朋友"这个主题进行了延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对象分为3个小组,A组被灌输"压力有益"的观点,B组采取看电影、听歌等形式放松,C组作为参照组,然后3个组同时去进行压力测试。结果是B、C两组没有什么明显区别,而A组在压力测试下的表现要明显好过后两个组别,由此可以看出积极面对压力的人才会有不一样的表现。我们也常说适度的压力产生动力,提倡的也是正视压力、接受压力。结合对压力这个概念的定义,我认为长期保持适度的压力的根源是寻求到"有效而持续的意义",从而找到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前面提到的"破罐子破摔"、"船到码头车到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不一样的例子,"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都不是父母左右出来的行为,现在我们评判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工作中,无论是革命年代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烈士还是和平年代奉献不止的杨善洲,离开了职务的吸引力还是保持了持久的热情。探寻压力的奥秘,把我们带到了另外一个严肃的命题,那就是生命应有的意义。三、消除孤立思维—不做孤独的战士"情绪低落时,我有觉得别人都比我幸福的倾向""苦苦挣扎时,我有觉得别人一定比我轻松的倾向",这就是孤立思维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r520520
  • 文件大小36 KB
  • 时间2019-03-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