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地道战,那在我们老家,可不是新鲜事儿。一千年以前,河北人就在玩这个勾当,干这个买卖的,就是评书《杨家将》里面的六郎杨延昭。当时,因为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政权不得不在河北平原面对辽军的铁骑。虽然建立了瓦桥关等三座雄关,但关口毕竟是可以被绕过的,如何在平原实现对敌军骑兵部队的抗击,成了宋军的一大课题。这里面还有一个政治问题澶渊之盟后,宋辽毕竟“约为兄弟之国”。辽国弟弟到宋国哥哥的地盘上打草谷,属于促进双方交流,宋国哥哥要是在地盘上修点儿防御工事,却会引发外交问题–这表明哥哥对和平没有诚意阿。辽国人自然是有道理的--你看,我这儿,可什么也没有修啊。拳头没人家大,哑巴亏就是这样吃的。所以,像秦始皇一样修长城是不要想了。好在北宋虽然在战术上颇为迂腐,却是我国古代罕见的重视军事技术发展的朝代。到底被他们想出办法来。宋朝一反各代移民戍边的传统,把宋辽边境的居民全部撤离,在当地大办植树造林,搞起了野生动物保护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宋辽边境成了一道宽达数十里的“绿色长城”,丛林地带骑兵难以通行,有效地阻止了辽军的渗透作战。这回轮到辽军吃哑巴亏了–绿色工程,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你当弟弟的好意思不让当哥哥的种树?不过,光种树是不够的。万一辽军突破这道地障,宋军步兵的机动力不及对方,在野战中经常想打打不着,想跑跑不过,十分被动。所以据说杨延昭担任高阳关都总管的时候,发明了一个新的战术–在地下修长城。这就是保留至今的“杨六郎藏兵洞”。依托城池,宋军使用地下通道连接本方各要点并延伸到野外,必要时人员可以从地下通道中接近敌军,发起突然袭击,也可以在遭到敌军攻击时通过地道撤离。辽军的战马不能钻地道,只能徒呼奈何、。。这种地下通道,至今存留数十里,采用砖砌,内部照明,储存设施俱全,令人叹为观止。只是再好的工事,也要人去守的。六郎以后,北宋军队渐渐腐败,当金兵入侵之时,河北守军一溃千里,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藏兵洞,自然也没有用上。地道战真正在战争中发挥作用,还要到抗日战争时代。电影《地道战》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揭示了当时河北军民怎样在平原上利用这一独特战术手段与机动火力都处在绝对优势的日军周旋。至今,在河北冉村(即《敌后武工队》中描述的大冉村),焦庄户等地,都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地道,让人可以领略其风采。然而,《地道战》毕竟是一部电影,实战中地道战的作用究竟如何,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其中,也不乏“土八路,瞎胡闹”的观点。2008年11月,笔者在北京总参三部干休所采访了现已离休的原冀中24团作战参谋刘居仁。刘老回忆,地道战是八路军能够在平原坚持的重要作战手段,他本人就是一个地道战的受益者。1942年夏末,他在和另一个团的作战参谋取联系时,与日军扫荡部队在中闾一个村子狭路相逢。两人见势不妙匆忙躲进了地道。此时日军骑兵就在地道上方通过,蹄声如雷。刘老回忆当时最担心日军的战马把地道顶盖踏破。1941年5月1日,日军对冀中军区发动了著名的“五一大扫荡”,由于敌强我弱,八路军各部纷纷边打边撤,向平汉路以西的山区转移。为了坚持当地斗争,鼓舞军心士气,冀中24团奉命留在当地,继续与日军在平原地区作战。这个团真的在冀中坚持了下来,日军屡次试图捕捉该部,却因为每次无法掌握其行踪而失败。但刚一松懈,某个防范不周的汽车队,又会被这支部队打一个人仰马翻。日军眼里,行迹飘忽的24团成了冀中平原上的“幽灵部
日本人眼中的地道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