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刘熙载《艺概·书概》云:“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东坡论传神,谓:‘具衣冠坐,敛容自持,则不复见天。’《庄子·列御寇》篇云:‘醉之以酒而观其则。’皆此意也。”苏轼固然在正书碑刻中显示了他的气韵与艺术个性,但在行草中的神韵传达得更为淋漓尽致,更体现了他的创造性。下面分析几件典型作品。《前赤壁赋》(图4),行楷书,纸本,前有缺行。曾经贾似道、文徵明、项元汴、梁清标等收藏过,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此赋用笔锋正力劲,欲透纸背;在宽厚丰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敛在筋骨中,此谓“纯绵裹铁”。这种力又往往从锋芒、挑踢、转折中闪烁出来,就像宽博的相貌中时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观顾盼。非凡耐人寻味的是,苏轼选用行楷表现出一种静穆而深远的气息。明董其昌赞扬此赋“是坡公之《兰亭》也”。试作剖析: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有诗情画意,又渗透玄理,《前赤壁赋》的内容与之相近。苏轼的旷达胸襟、高洁灵魂与羲之亦有相似之处。王羲之将他风神萧散、不滞于物的襟怀在行书《兰亭序》中表现出来,而苏轼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心神也在此赋中显现。董氏还赞扬此书墨法:“每波画尽处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寒食诗帖》(图5),又称《黄州寒食诗》,苏轼撰诗并书,行书十七行,五言诗二首。现藏台湾。曾刻入《戏鸿堂法帖》、《三希堂法帖》。和《前赤壁赋》相比,《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苏轼中年贬黄州团练副使,在政治上从高峰坠入低谷,在物质生活上碰到种种困难,在精神上感到寂寞。他只得在山水间放浪,与樵渔杂处,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正是在这种境遇中,他的艺术境界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帖用笔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且多藏其锋。如“我”字之“戈”,“黄”字之撇,“寒”字之捺,均敛而不发,然而又数次用悬钟长坚耀其锋铦,如“年”字、“中”字、“苇”字,在藏与露中显示其情感的波澜。“病起须已白”五字,字形由大而小;“坟墓在万里”五字,“墓”字写得特大,另三字则缩得很小;再转为大字“哭涂穷死灰”等。苏轼将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随意俯仰,顺手断联,自然错落,浑然天成。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洞庭春色赋》(图6)与《中山松醪赋》(图7),均为苏轼撰并书。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后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后来又散人民间。1982年由吉林省博物馆收藏。此为苏轼晚年所作,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七赞誉为“当是眉山最上乘”。由此二帖可见苏武的又一种行书风格。《桤木卷帖》(图8),又称《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苏轼书杜甫诗,墨迹本,澄心堂纸本。行书,十九行,一百五十九字。此帖多用正锋,精神凝聚,结构圆熟,字形匀称,其墨法最有特点。安岐
苏轼书法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