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个人课题汇报
徐州一中王健宁
Email:wjnwjn2003@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程文化”的再造成为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人们的关注点大都集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树立、教学技巧和方法的交流等方面,较少有人关注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现状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所以我将研究的重点确定为: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研究如何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课题的提出
课题的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
问卷法
1、个案研究法
以徐州一中学生、以辛亥革命教学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1、个案研究法
之所以选择辛亥革命作为例证,是因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时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新版教材中虽然已经吸纳了史学界研究的一些新的观点,但是有些表述仍易使学生产生歧义。许多中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很灵动活泼,但是往往停留在对辛亥革命的经过介绍,场面的渲染,缺乏对中国社会许多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分析方法上仍采用单一的阶级分析法,学生感到索然寡味,缺乏思维的挑战性。所以如何将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中学教学中大有文章可做,需要我们逐个专题的去展开,做一些细致的、实用的工作。
利用网络、杂志、报刊以及各种会议出版的论文集等资源,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2、文献研究法
2、文献研究法
关于辛亥革命地位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投身于建设有中历史,尤其不能忘记祖国的近代史、现代史,要善于从近代现代史上灿若群星的民族英雄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
——《人民日报》1991年的社论
2、文献研究法
关于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
对于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杨鹏程具体研究了长沙抢米风潮,对其中的官、绅、民三者的角色及互动关系着重做了分析。[1]邱观建和马若龙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晚清灭亡的原因。一、满汉分立, 造成汉人反清、官僚离心。二、官逼民反, 激化阶级矛盾。三、掣肘洋务运动, 寒进步官僚和开明绅士之心。四、发动戊戌政变, 失去进步知识分子( 维新派) 的支持。五、皇族预备立宪, 造成立宪派的背弃。晚清政府一次又一次的丧失改革机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步步丧失民心, 削弱自己的执政基础的过程。[2]
--------------------------------------------------------------------------------
[1]杨鹏程:《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民》,《近代史研究》2002 年第3 期。
[2]邱观建,马若龙:《丧失执政基础:晚清灭亡的根本原因》,《江汉论坛》,2006年第2期。
2、文献研究法
有关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近几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忻平指出,清末新政是清朝最后10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革命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1]郭世佑从梳理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相互关系入手, 摒弃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从学理上确认“新政”的两难困境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合理性。他认为1911 年的反清革命高潮是在清朝统治者已无法照旧统治下去时来临的, 并非孙中山等职业革命家一厢情愿的结果, 不是人为的造势而成。1911 年的反满大合唱就是在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而主观条件还不太成熟的情况下出现的。[2]
--------------------------------------------------------------------------------
[1]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
[2]郭世佑:《辛亥革命与清末“新政”的内在联系及其他》,《学术研究》,2002 年第9 期。
共阅读12部专著,百余篇论文,撰写大量的读书笔记。
2、文献研究法
2009年度个人课题汇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