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汇报材料,是指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负责人在一些比较正规的场合向上级领导或机关进行工作汇报时所用的文稿。除口头汇报(其实也有腹稿)外,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一般都要准备汇报材料。工作汇报的好坏,直接反映出汇报人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关系到能否赢得上级领导或机关对有关工作的认可和支持。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汇报材料呢?应注意和把握哪些问题?这里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汇报要有的放矢。各项检查和调研都有其针对性。上级领导到所属单位调研或检查指导工作,一般会事前打招呼,会提出要听取某项工作或全面工作情况汇报,有时还会提出具体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汇报材料“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如果是多部门多项目联合检查,就不能遗漏任何一个单位和项目的汇报(某年在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时,某镇就因为没有汇报旅游等项目而损失不小)。明确了这一点,就能有的放矢,少走或不走弯路。在构思上,要做到“三个围绕”。 一要围绕上级领导听汇报的意图、要求来写。上级领导听取下级工作汇报,总有一定的目的性,对于听什么情况、听多长时间、采取什么形式、在多大范围汇报等都有明确要求。因此,撰写汇报材料必须紧紧围绕上级领导听汇报的意图和要求来准备。抓住领导意图的方法,一是直接和领导联系、请示,二是通过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了解。 二要围绕上级领导的关注点、兴奋点来写。如果上级领导或机关对听取工作汇报没有具体要求,是不是就无法准备汇报材料呢?当然不是。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紧紧抓住上级领导的关注点、兴奋点来起草汇报材料。这就要求在起草汇报材料前,认真研究和了解听汇报的领导人以往和近期最关注什么、当前在抓什么、强调最多的是什么,进而把握其关注点、兴奋点,搞清“最想听什么”这个基本问题,并以此准备材料。了解方法:一是通过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了解。二是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了解。三是通过相关会议了解。 三要围绕上级领导的语言风格、思维特点来写。这是更高的要求,操作起来也比较难。如果对上级领导的语言风格或思维特点了解不多,把握起来就比较困难。比如,有的领导注重思想性,要求有理性分析;有的领导强调实在性,要求用事实或数字说话;有的领导喜欢用排比句,讲究句式的整齐、对仗;有的领导则不刻意追求语言的形式美,要求语言平实、自然,把意思表达清楚即可;有的领导爱用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有的领导喜欢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有的领导喜欢开门见山、一针见血,有的领导则喜欢旁敲侧击、娓娓道来,等等。所以,起草汇报材料要尽可能地掌握上级领导的语言风格或思维特点,增强针对性,力求使汇报材料更贴近他们的语言风格或思维特点。 二、汇报要重点突出。起草汇报材料,必须抓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1958年1月,在南宁会议期间,李锐和林一山两个人被要求一起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关于三峡工程建设问题的意见。当时,担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林一山,是三峡工程的“上马派”,担任水电部副部长的李锐是“反对派”。听汇报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26名高级领导人。这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汇报,两人都做了认真准备。林一山先汇报,讲了两个多小时,内容很多,难免漫无边际。李锐汇报不到半小时,重点突出,要言不烦,反而让听者印象深刻。两人汇报完后,虽然听者的倾向已基本形成,但对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毛泽东没有轻易作出决断,而是说:“
怎样写材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