蕿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分析羅王红领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蒀摘要: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还处于以对外出口为主,除少数个案外,大多数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活动尚处于试探性的摸索阶段,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尽管如此,在一些竞争性领域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实力。因此,对那些处在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中的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为其开展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蚁关键词:民营企业;“走出去”;竞争力莇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860(2009)05—0053—06节虽然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仍在继续,但“经济新全球化”过程也已经悄然而至。这种情况表明,越来越频繁的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及其更大范围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在这个大潮流中,中国选择了“走出去”战略。经济学界有专家曾将企业经营空间由国内向国外,由一国向多国的扩展过程解释为企业国际化。“走出去”是我国实际工作部门和学术界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现象的一种中国式通俗说法,意在将其与“引进来”相对应。“走出去”战略也称为跨国经营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或全球化经营战略。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可以看作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战略的重大转变,即从单一的“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事实上,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和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多数赴海外投资的民营企业投资规模并不大,相比那些大规模的国有投资更容易在东道国的市场缝隙中生存。更重要的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毫无疑问,在我国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布局中,没有民营企业的参与,更进一步说,没有以民营企业作为主力军的参与,我国的“走出去”战略是难以成功的。因此,深入研究民营企业国际化问题,不仅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也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芁一、企业国际化与竞争力文献综述蒈关于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文献大多出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这主要是因为早在上个世纪,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对外投资阶段,因此,他们的研究对象大多是那些经济发达国家。相反,以发展中国家为案例的研究则显得有些单薄。此外,除了我国的学者,以发展中国家民营经济为对象的企业国际化研究几乎是个空白。原因很简单,以往的文献大多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完成的,在那里私营经济本来就是主体。蒅关于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企业国际化的决定因素,进而说明企业为什么要走国际化的道路,国际化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收益(提高其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探索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从而回答这一过程是如何发展的,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等等。“走出去”的原因时,针对发达国家的情况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该理论认为,企业在其产品生命周期的创新或早期阶段应利用技术垄断优势在国内生产、销售并对外出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会遭遇接踵而至的国内模仿或技术跟进,这时就应通过FDI逐步将生产转移到国外从事跨国生产,从而以空间换取时间并转而在国内投入新产品。羁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解释了产业资本国际间转移的原因。他认为,海外直接投资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升级、货币升值,使传统产业丧失了继续留在当地发展的优势。因此,这些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具有比较生产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从而产生了“投资推力”。而另一些可以提供大量廉价资源、劳动力、庞大市场同时有着许多政策优惠的国家,对这些投资形成了拉力。从而促成了寻求比较优势的制造业的转移。上述理论对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从微观上提醒企业如何在不同阶段安排其产品的本地生产或异地生产;在宏观上,也提醒政府留住什么,放行什么。葿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大国,用上述理论解释我国的对外投资有时会显得牵强,特别是难以完全解释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道路。史晋川等人的研究试图揭示导致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因。他们指出,在民营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民营经济作为典型的体制外经济,不能直接利用计划体制下的袈销售渠道,民营企业要进入国有外贸公司主导的出口销售渠道,其难度不亚于进人国际市场,这就使得一些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走出去”,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与西方学者不同的是,我国学者在研究企业国际化问题时,更多的是关注国际化是如何发展的。特别是对像我国这样一个地理上足够大的国家来说,特定地区企业的空间拓展往往是先向国内其他地区扩展,然后再向其他国家扩展。赵伟对长三角地区的研究表明,这一地区的企业采取的就是先区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