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孝教育课程化建设的原则途径与策略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越来越为广大教育者所重视,并作为一个普适性法则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因此,在教育资源的选择上,教育者就应发掘当地特色,将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使教学形式呈多样化发展,从而使特色教育资源得以开发、传承,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当然,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基础之上,如何找准切入点,实现取材于当地,惠及多数学生成长,还需各学科教师深入探究、调研。为此,本刊特设专题,从特色课程的开设和传统学科融入特色教学资源这两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为“因地制宜”教学的全面、深入实施提供参考。慈孝教育课程化,即把慈孝教育列入学校课程系列,由指定教师担任引领者,定期、定点开展慈孝教育。其意义在于,慈孝教育不再是随机的、可有可无的某一项或几次活动,而是学校必须长期进行的育人工程,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同等位置。慈孝教育课程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途径与策略:一、。把慈孝教育提到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紧紧围绕慈孝育人工程,系统、扎实地把慈孝教育落实于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及至每一堂课,坚决摈弃用形式主义思想应对慈孝教育的开展与落实,坚决反对用虚夸的包装汇报慈孝育人的成果。坚持慈孝育人为首原则,要求教师充分认识慈孝育人的重要性,学会做人与做事,比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立德行孝根之本,善心善言人之基;坚持慈孝育人为首原则,要求教师率先示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师者不慈不孝,何以教人知孝行孝?坚持慈孝育人为首原则,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明日国之英才,始于我行我孝”的教育理念,把自我行为同化为规范要求,把慈孝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延伸到每一个环节。。慈孝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学会尊重他人,感恩父母、老师、朋友,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恩之心;第二重境界是常怀感恩之心,懂得付出,乐于奉献,做好本职工作;第三重境界是用爱心感恩世界,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大自然。第一重境界为小孝,第二重境界为中孝,第三重境界为大孝,因此,慈孝育人的目的应立足小孝——怀感恩之心,实践中孝——懂得付出,瞄着大孝——为国为民。,做到知行统一。懂慈孝,学慈孝,会慈孝,是慈孝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慈孝仙居》一书的编撰结构基本都是“知行”统一的模式。着名学者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就是这个道理。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慈孝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贯彻知行统一是一项基本原则。。慈孝教育注重的是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在学校、家里及社会上践行慈孝,它与活动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基本适用于慈孝教育的实践活动,慈孝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实际心灵的沉淀,行动的付出。因此,慈孝教育要丰富慈孝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
慈孝教育课程化建设的原则途径与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