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十章第三节网犯罪预防(杨靖森 李冠东).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一,抓紧时间撰写初稿。下周一发给我。第二,建议集中笔墨对现状进行阐述,把类型、特点、发展趋势等说清,数据、案例也尽量全面、充实。第三,原因可简写。第四,引用资料要准确、新颖、权威。小网站资料尽量避免。参考资料见附件。第十章重点行业犯罪预防第三节网络犯罪预防[重点问题]今天的互联网已经逐渐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日益严重的网络犯罪极大地危害了社会生活秩序和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以计算机网络本身和网络信息为犯罪对象或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工具和手段,故意实施的严重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侵犯社会主体利益,违反社会现有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在网络犯罪中,不仅互联网本身是犯罪的重要对象,同时更为许多传统犯罪提供了现代化工具,使得这些犯罪的危害性进一步加大。如何有效管理互联网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网络犯罪进行预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典型案例]尼日利亚骗局上世纪80年代中期石油价格大跌,对尼日利亚很多从事石油交易的商人打击惨重。于是,那些本来受过高等教育、英语流利的专业人士索性利用自己熟悉国际贸易的特长,改行从事另一种跨国生意:国际诈骗。他们设计的“尼日利亚骗局”起初以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小型企业主为诈骗对象,骗取了巨额钱财。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化,此骗局已飞快地蔓延到俄罗斯、新西兰及亚洲各国,而且已从“尼日利亚骗局”逐渐演变出“津巴布韦骗局”、“塞拉利昂骗局”等其他非洲国家骗局。诈骗者往往利用网络,同时把成千上万封E-mail发到世界各地。这种E-mail的外在形式多变,但其中心内容都跟从尼日利亚或其他非洲国家要设法转出的一笔巨款有关。由于当地政府对这笔巨额财产要征收50%的税,他需要转入您名下的国外账户来逃税。为了感谢您的帮忙,事成之后,他愿意付您20%至25%的酬谢费。除此之外,信上还会附上这笔钱目前所在尼日利亚银行的账户号码,鼓励你去核实。从这一骗局的演变发展过程,我们可见网络犯罪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情况之一斑。[正文]一、网络犯罪的特点1、高智能性对于多数网络犯罪来说,其行为人都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作案前通常会进行周密的预谋和精心的策划,作案后通过技术手段消除痕迹以掩盖犯罪行为。李云凯,试论计算机网络犯罪[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5:12(4),。高隐蔽性网络犯罪的高隐蔽性首先在于互联网本身具有匿名性和广域性,这使得互联网使用者可以轻松掩盖其真实身份,逃脱司法机关的侦缉。其次,多数网络犯罪是通过对程序和数据等信息的操作来实现,作案的直接对象通常是那些无形的电子数据和信息,一般不会对网络设备本身造成损害,而能作为证据的电子数据等又很容易转移、篡改和毁灭,因而具有极高的隐蔽性。杨恩国,论网络犯罪的概念和特点[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在世界范围内,网络犯罪都具有非常高的犯罪黑数。高收益性网络广泛介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经济活动有深远的影响,其本身却存在众多安全隐患,这导致网络犯罪风险低,成功率高,犯罪收益大。通常来说,犯罪的收益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最典型的有形收益就是金钱等物质性利益的获得,无形收益则包括声誉的提高、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宣泄等。网络犯罪中,诸如非法侵入计算机网络、传播网络病毒等犯罪类型能带给犯罪人精神上的征服感和满足感;而网络诈骗、虚拟财产盗窃等犯罪类型则可以带给犯罪人丰厚的经济利益。低成本性网络犯罪的低成本性首先体现在经济投入上。犯罪人只需投入很少的金钱就可以获得或使用各种网络设施。其次,由于我国规制互联网犯罪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司法机关力量有限以及网络犯罪隐蔽性高、犯罪黑数大等原因,网络犯罪的行为人需要付出的法律成本也很低。再次,由于网络犯罪主要发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犯罪对象是不特定的陌生人群,犯罪人在道德上所受谴责远远低于传统犯罪,因而网络犯罪道德成本也十分低廉。最后,网络犯罪行为人通常无需跟被害人进行现实中的接触,即没有传统犯罪过程中恐惧、紧张、惶恐等负面情绪体验,也看不到被害人因其犯罪行为导致的痛苦,心理负担比较轻;同时网络诈骗的法律成本低廉,犯罪人不用过多担心自己遭受牢狱之灾,心理成本远远低于传统犯罪。低风险性互联网在制度和技术上都存在众多安全隐患,传统侦察手段对网络犯罪几乎毫无作用,导致网络犯罪黑数极高,即使被发现,犯罪分子也常常可以轻易逃脱法律惩罚。戚旭红,网络犯罪探究[J],新疆人大,2003:1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司法机关应对乏力、社会公众的麻痹大意更加助长了网络犯罪的猖獗泛滥。犯罪手段的多样性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

第十章第三节网犯罪预防(杨靖森 李冠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40122949
  • 文件大小46 KB
  • 时间2019-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