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生态论文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文、图/高晓奇肖能文城市生物多样性可简单理解为城市(包括小城镇和城市)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4年全球城市人口占比达到54%,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67%,可以说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我们最易接触到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城市提供了一系列的生态服务和功能,如保护城市自然生态及本地物种、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减少能量损耗、净化城市等。然而城市的发展也导致了城市生物多样性降低,如外来种入侵、本地种的灭绝等,当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而在这方面,新加坡走在了世界前列。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南口,面积718km2(),总人口550万,地处热带,为热带雨林气候。目前新加坡保持有10多个生态系统,估计有23000-28000种陆栖生物和12000-17000种海洋生物,其中准确记录鸟类404种、维管束植物2172种。2000年至2010年的调查新发现超过500种的植物和动物,其中100多种为新种,可以说新加坡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与自然保护区相差不大。新加坡为何能保持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抛开地处热带雨林气候的天然优势不谈,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绿地建设、生物多样性的管理、调查、监测以及公众参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绿地建设——从“花园城市”到“花园中的城市”新加坡由于淡水、土地及各种自然资源匮乏,国家发展具有天然的局限,引进外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办法,为此李光耀提出将新加坡建设成清洁、绿化的城市,为竞争获得外资集聚比较优势。1973年,新加坡政府各部委和法定机构的高级官员组成“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将“花园城市”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陆续从土地规划、法治建设等方面来保障顺利实施。1981年,新加坡提出了一个五年计划,促进五个区域公园游憩设施的发展,至1985年,,全岛开放空间总占地增至3000hm2。同时大量农业用地也逐渐被改造成为公园,并规划出大量土地专门用于植树、绿色缓冲带和公园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起,新加坡将土地划分为55个小区,每个小区都制定详细的发展指导蓝图,提供每个地区的规划前景、土地用途、发展密度、建筑高度和绿地率等控制参考指标。每块土地开发前,市区重建局都要求一些开发条件,对该范围内的树木、花卉还提出具体的保留、栽植建议。另外,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匮乏的岛国,以建设大面积公园绿地来提高绿地面积难以实现,所以“花园城市”的实现方案是城市绿化带网络化,各类绿地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合理布局,处处层次丰富,草地、灌木、乔木自然搭配。20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建设全岛公园网络连道系统(work,PCN,图1),旨在通过有效连接文化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公园、居住型公园的廊道系统,有效串联自然、人文资源等,大大提高绿地面积和服务范围。2001年政府规划将增加绿色空间的可达性列为休闲娱乐方面的首要目标,明确指出要进一步
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生态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