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池正士(1902年8月25日~1974年11月12日,日本核物理学家,他最早(1928年,早于TEM的发明)发现了电子显微学中出现的菊池花样(Kikuchipatterns),并给出了正确的理论解释。 kikuchi line是个体效应,一般要看到它,要求晶体完整并足够厚。它的出现是基于严格的布拉格反射,所以当转动晶体时,kikuchi line会一起转动。菊池线对带轴的敏感程度远远高于衍射斑点,所以需要带轴严格对正(比如照高分辨)时,必须使用菊池线。 拍摄菊池线太简单了:把光聚一聚,找一块儿别太薄的单晶,切换衍射。齐活! 来自WebElectronMicroscopyApplicationsSoftware的菊池线:菊池线特征:(1)hkl菊池线对与中心斑点到hkl衍射斑点的连线正交,而且菊池线对的间距与上述两个斑点的距离相等。Rd=Ll(2)一般情况下,菊池线对的增强线在衍射斑点附近,减弱线在透射斑点附近。(3)hkl菊池线对的中线对应于(hkl)面与荧光屏的截线。两条中线的交点称为菊池极,为两晶面所属晶带轴与荧光屏的交点。(4)倾动晶体时,菊池线好象与晶体固定在一起一样发生明显的移动。° 和高分辨像: 实例: 出现菊池线的条件a) 样品晶体比较完整b) 样品内部缺陷密度较低。c) 在入射束方向上的厚度比较合适:1/2tc<t<tc花样随样品厚度增加的变化如下:斑点→斑点+菊池线→菊池线菊池线对的几何特征: 菊池线对间距等于相应衍射斑点到中心斑点的距离; 菊池线对的中线可视为是(hkl)晶面与底片的交线; 线对公垂线与相应的斑点坐标矢量平行; 菊池线对在衍射图中的位置对样品晶体的取向非常敏感,详见下图 对
菊池花样、菊池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