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内镜下热极治疗HP阴性完全型隆起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内镜下热极治疗HP阴性完全型隆起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doc:..内镜下热极治疗HP阴性完全型隆起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热极治疗HP阴性完全型隆起糜烂性胃炎(REG)的临床价值。方法60例HP阴性完全型RE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热极治疗,术后予雷贝拉哇+果胶铋治疗,对照组雷贝拉哇+果胶铋治疗。%,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关键词:隆起糜烂性胃炎;内镜;热极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erosivegastritis,REG)又称疣状胃炎(VG)、痘疹样胃炎,是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1],发病年龄跨度大,以男性居多[2]。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胃镜下的典型病灶形态特征及病理学表现。镜下表现:在胃窦和(或)胃体粘膜见单个或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顶端可见粘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央有糜烂[3]。病理表现:病灶中心凹陷部分的胃粘膜上皮呈变性、坏死、脱落状态,表面覆渗出物,上皮呈不同程度的炎症表现及炎症细胞(淋巴细胞50%;有效:治疗后症状积分下降1/3,但胃镜下乳头状或痘疹样隆起依然,脐样凹陷处糜烂好转,病灶数消失3讨论REG临床常见,病程较长,难以痊愈。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其发病与HP感染、自身免疫、胃泌素、胃酸增多及胆汁反流、长期进刺激性食物、嗜好烟酒、服用非留体类药物、焦虑抑郁等因素相关[1]。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各种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病因素引起胃粘膜血流减少或正常粘膜防御机制的破坏加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损伤作用而发病P]。目前,临床上抗HP、抑酸、保护胃粘膜是治疗REG的主要原则。但是,对于完全型尤其是HP阴性的REG,单纯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热极治疗是利用高热热极探头的热传导、热辐射作用和接触式压迫作用,导致靶组织的脱水、凝固至碳化、气化,破坏增生组织、肿瘤组织,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同时也能改善粘膜的血液循环,保障组织血流灌注,增加了氧和营养的供给,加快组织修复,促进愈合。再者,兼有杀菌作用。研宄结果表明:热极的温度170〜240°C,即能较快热凝又能达到有效破坏限于粘膜层的目的,凝固深度有自限性,提示治疗病损仅限于粘膜层的糜烂,损伤有限又比较安全[8]。与高频电凝、射频、微波和APC相比,热极与之疗效相当[9],且费用低廉。本研究结果显示热极是治疗REG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热极治疗造成了胃粘膜不同程度的损伤,故改善治疗后不适症状、促进粘膜愈合是热极治疗后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组研宄结果表明,治疗幽门螺杆菌阴性的完全型REG,内镜下热极并用雷贝拉唑、果胶铋,在总有效率、隆起病灶消失数等方面均优于雷贝拉哇、果胶铋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效果好,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方便、经济,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毛欣欣,柯晓,[儿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214-21

内镜下热极治疗HP阴性完全型隆起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69 KB
  • 时间2019-04-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