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促改革
——对外开放理论的创新
王志乐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18届三中全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发布,吹响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号角,经过35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将进入一个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推进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方面,三中全会决定做出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创新。在推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三中全会决定同样做出了重要的理论创新。
三中全会决定的第7部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专门论述了对外开放问题。这一部分论述基于35年对外开放实践的总结,对今后开放目标以及路径做出规划,体现了对外开放理论的创新。
以开放促改革:实践总结与理论创新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这里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
过去,我们讲开放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见14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见16届三中全会决定)。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对外开放来促进外贸发展,促进利用外资,从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是我们的主要目标。经过35年改革开放,我和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已经大大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对外开放显然需要有新的更高的目标。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我们的改革是在和平发展时代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现在,经济全球化影响已经比二三十年前大大深入和扩展。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开放型经济体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从而“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机制新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决定明确提出“以开放促改革”。这是新历史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目标。
“以开放促改革”是三中全会决定对我国35年对外开放实践的一个深刻的总结,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
35年来,我国的改革是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并取得成功的。通过对外开放我们营造了改革的外部环境,找到了改革的参照系,吸纳
了改革所需各种资源,引进了改革的外部动力,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通过对外开放,我们获得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良好的国际环境,并且与全球各个经济体互动合作,从而成功地营造了和平崛起的外部条件。
通过对外开放,我们找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参照系,并且成功地把国外的规制、经验和教训变成了改革的借鉴,从而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对外开放,我们吸纳了国内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并且成功地把这些要素与国内的资源整合,从而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通过对外开放,我们也引进了来自全球的竞争和压力,并且成功地把来自外部的压力变成了改革的动力,从而促使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仅以2001年入世为例,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我国一共修改了2300个中央层面法规和19000个地方层面的法规。没有入世的压力,没有把这种压力变成动力,
以开放促改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