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攻坚期,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是全面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共建潇洒桐庐,共享品质生活”更高水平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改善我县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提升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和内涵,营造全社会帮扶残疾人的良好氛围,在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深入分析“十二五”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桐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经验和存在问题桐庐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计划实施五年来,县残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残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十一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措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五年的努力,各项任务指标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据统计,“十一五”期间,通过各类康复手术、培训等形式的活动,共有5280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其中白内障患者复明1407例(免费898例),被中残联命名为“白内障无障碍县”;聋儿语训17例、脑瘫康复10名、智残康复训练33名、精神病服药1703名,助听器399例、助视器98例,赠送轮椅、助行架、拐杖等各类用品用具2041件;积极主动与建设部门协调,逐步推进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全县累计铺设盲道74910米,铺装无障碍道口596处,标志牌210块;建立健全“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网络,新建残疾人社区、中心村康复指导站33个,投入康复器材51万元;建立工(农)疗站,投入补助经费35万元。加强残疾人在职业技能培训,举办25期残疾人技能培训班,培训残疾人1407名,加大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确认工作,其中集中安置(福利企业17家)268人,分散安置(单位538个)794人。扶持农村残疾人发展种养殖业,扶持残疾人基地80个,农村种养殖业大户460户,,残疾人享受省市扶贫贷款贴息45万元,发放小额贷款5万元。完善修订残疾人优惠扶助办法,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3个配套实施细则。《残疾人保障法》得到普遍实施,社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扶残助残意识增强,共受理残疾人来信来访716人次,法律援助156人次。“十一五”:春节元旦慰问困难残疾人家庭2643户,;2381名困难残疾人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农村低保家庭2097人,城镇低保家庭284人,纳入基本生活保障有683人,其中农村基保人员584人(重度一、二级394人,非重度190人),城镇基保人数99人(重度一、二级70人,非重度29人),累计安排资金1300余万元,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对636名一级重度残疾,在享受低保的同时,给予每年1200元的专项补助,;临时特困慰问218人,;实施助残安居工程,共计改造农村困难残疾人危旧房389户,;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重视特殊教育,累计补助民办健康学校和益智学校20万元,09年投入100多万元合并建成县公办培智学校。残疾人文体生活日益丰富,组织输送残疾运动员郑雄鹰参加第13届北京残奥会,再夺金牌,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我县被杭州市评为“十一五”期间体育先进县。“十一五”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实施较为顺利,主要发展目标的总体进度和各项指标高于预期,但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残疾人仍然是社会中最困难的群体。由于自身条件和历史原因的影响,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与全县社会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差距,甚至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残疾人在康复、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一些基本需求还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二是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县各乡镇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残疾人事业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地方残疾人工作的基础较薄弱,残疾人生活状况保障程度较低。三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还存在着一些障碍。社会上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方便残疾人的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还不够规范和系统,人道主义和扶残助残传统美德还需要得到大力弘扬。四是残疾人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残疾造成的障碍和受教育程度较低,残疾人综合素质不高,在就业、参与社会、适应竞争环境和抵御社会风险等方面的能力较差,残疾人事业主体作用发挥受到一定的限制。五是县、乡两级残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县残疾人康复中心还在筹建中,难以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求。六是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我县是个农业人口大县,90%的残疾人生活在农村,只有乡镇残疾人事业发展了,全县的残疾人
桐庐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